中国储能行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出海热潮,尽管有声音称产能过剩,但不少企业却感受到了产能的紧迫。尤其对于那些主打海外市场的企业来说,竞争虽激烈,但找准方向便能如探囊取物般轻松拿下订单。
近期,中国储能厂商异常繁忙,却也异常兴奋。国际储能展会接连不断,各大企业订单纷至沓来。9月尤为突出,多个国际知名展会密集召开,亿纬锂能等头部企业的公众号上,关于展会的推文占据了相当比例。
在这些展会上,中国光储企业的表现尤为抢眼。例如,在美国RE+展会上,众多中国企业亮相并签下了大额订单。楚能新能源、赢科储能、国轩高科等企业均收获颇丰。
中国储能企业的出海步伐远不止于展会。亿纬锂能、阳光电源、比亚迪等大厂纷纷在海外签订大额供货协议,显示出中国储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强劲竞争力。
数据显示,未来几年全球储能装机容量将持续增长,中国储能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在积极参与这一全球储能升级潮。上半年,中国储能企业签约订单规模超过80GWh,其中海外订单占比高达50GWh。
海外市场对中国储能产品的需求旺盛,这背后反映出海外市场在电网规划和储能设施方面的不足。中国储能企业的出海,无疑为这些海外市场带来了雪中送炭的商业合作机会。
中国储能企业的出海热潮并非偶然,而是实力使然。中国储能产业链的优势明显,性价比领先,且大厂在运营能力和长期维保方面也具有竞争力。这使得中国储能企业在海外市场能够脱颖而出。
当然,中国储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贸易壁垒等。但企业们通过产能出海、深度绑定海外渠道商和业主等方式,积极应对风险,优化增长曲线。
例如,亿纬锂能通过在美国、匈牙利、马来西亚、土耳其等地建立电池工厂,实现了全球化布局,分散了风险。宁德时代也在海外多个地区建立了储能电池和动力电池工厂,提升了境外市场的毛利率。
深度绑定海外渠道商和业主也给中国企业创造了扩大海外销售规模的条件。阳光电源与沙特能源企业签署的储能项目合作协议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中国储能企业的出海热潮是由多重因素共同推动的。这不仅是利益驱动的结果,更是中国产业升级和厂商实力进步的体现。在全球产业趋势的推动下,中国储能企业的前途依然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