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成手机芯片新战场?钛媒体深度解析

   发布时间:2024-10-15 12:17 作者:赵云飞

提及“AI手机”,多数消费者仍觉这一概念遥不可及。尽管自手机厂商首次推出“AI手机”已七年之久,但“AI”并未成为手机市场的主要驱动力。相比之下,较晚问世的“折叠屏”却更受用户青睐,甚至撑起了安卓手机的高端市场。那么,为何这一在国际科技大厂间竞相追逐,甚至助力英伟达和微软市值突破3万亿美元的新技术,在手机上却显得力不从心呢?

究其根本,问题在于“AI手机”并未带来肉眼可见的形态变化。AI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功能层面,其底层驱动力则是手机内那颗小小的“芯片”。

回顾智能手机与AI的首次结合,可追溯到2017年9月。当月,华为推出了麒麟970芯片,这是全球首款内置独立NPU(神经网络单元)的智能手机AI计算平台。而同一时期,苹果发布的iPhone X也搭载了具备“AI能力”的A11芯片,尽管这一点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多关注。

七年过去,尽管AI技术已经应用于手机芯片中,但当时的NPU单元更多地是为日常功能提供加速计算,而非处理重度负载的“AI任务”。联发科技的高管表示,用户能感知到的AI能力主要体现在手机摄影的各类功能上,如图像采集、视频显示以及动态范围、智能降噪的优化等。

然而,这些都是早期的“分析式AI”,与如今热议的“生成式AI”大相径庭。生成式AI通过深度学习和大数据分析,能够创造出全新的内容,如文本、图像和音频,不仅能模仿现有数据模式,还能进行创新。

AI能力的变化背后,是芯片算力的提升。早期的NPU单元和手机芯片算力有限,无法运行生成式AI。但近两年,AI芯片更加强调在AI方面的独当一面能力。例如,苹果最新发布的A18 Pro芯片,其神经引擎算力是前代的58倍。

联发科最新发布的天玑9400也在AI能力上进行了增强,搭载了全新的第八代AI处理器NPU 890。这使得手机能够拥有更多的AI应用场景,如更智能的语音助手和本地的推理运算等。

由此可见,更好用、更全能的AI并非不存在,而是过去只能通过云端算力或工作站满足。未来“AI手机”的竞争,与其说是拼想法,不如说是拼芯片。对于终端厂商来说,部署云端算力不仅成本高昂,且难以被消费者接受。因此,AI功能的“端侧移植”势在必行。

这一趋势不仅出现在“AI手机”中,也早已在“AI PC”中显现。未来几年,无论是苹果、联发科、高通还是其他手机芯片厂商,其芯片的迭代重点都将纳入“AI算力”,通过算力或硬件层面的领先部署,为应用层面的更多可能性提供支撑。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