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礼物”功能热度能否持续?微信电商之路面临考验

   发布时间:2025-02-17 19:30 作者:柳晴雪

随着情人节的临近,互联网上的“送礼大战”再次硝烟弥漫。各大平台纷纷推出“送礼物”功能,试图在这个充满爱意的节日里分得一杯羹。从圣诞节、新年到春节,再到如今的情人节,送礼功能已成为各大互联网公司争夺用户心智的重要战场。

淘宝作为电商平台的佼佼者,早已布局送礼市场。情人节前夕,淘宝特意推出了“情人节礼物选购指南”,细致划分了“送女友礼物榜”和“送男友礼物榜”等榜单,为用户提供贴心参考。与此同时,微信小店的部分商家也紧跟潮流,将商品名称冠以“情人节礼物”等前缀,以期吸引更多流量。

回顾去年圣诞前夕,微信首次对“送礼物”功能进行灰度测试,随后多家平台在蛇年春节前相继跟进。社交与电商的深度融合,让“送礼物”功能备受瞩目。对微信而言,这一功能不仅有助于将微信小店及其商品无缝融入社交场景,还能提升用户体验,进一步推动其电商生态系统的建设。而淘宝等电商平台则视其为“旧瓶装新酒”的营销新玩法,旨在增强用户体验,拓宽销售渠道。

然而,商家与用户对于“送礼物”功能的看法却不尽相同。一位多平台经营的食品商家坦言,送礼并非日常高频需求,而是依赖于节日氛围。自1月下旬以来,虽然不少同行店铺接到了送礼订单,但对整体销量的提升作用有限。即便是礼品属性较强的商家,也面临订单数量不多的困境。

由收礼方填写地址的规则,也让送礼的惊喜大打折扣。更令用户头疼的是售后问题。一旦商品存在质量问题,只有收礼方才能申请退款。一位88VIP用户就遭遇了退货尴尬,不仅要麻烦朋友操作退货,还要承担退货运费。而另一位通过微信小店“送礼物”功能下单的用户则发现,购买的商品由拼多多商家发货,短信提示的实际价格仅为付款价格的四分之一。

“送礼物”风潮始于2024年12月中旬,微信小店率先进行灰度测试。圣诞节、新年、春节等节日的临近,为用户提供了送礼的契机。这一被戏称为“微信蓝包”的功能,迅速成为一种兼具新鲜感和实用性的社交表达方式。随后,淘宝、京东等平台也相继上线送礼功能,借节日之力展开营销。

经过小范围验证后,“送礼物”功能迎来了大面积推广。蛇年春节前夕,微信将送礼入口提升至聊天页面的工具栏内,增设“群发礼物”和“礼物抽奖”功能,以满足群聊场景下的使用需求。马化腾、张小龙等高管更是亲自站台,以“礼物抽奖”的方式为员工送上节日祝福。

数据显示,休闲零食、糖果/巧克力、毛绒/布艺类商品成为用户送礼的热门选择。三只松鼠、特仑苏、瑞幸咖啡等品牌通过接入送礼功能,实现了销量的显著提升。然而,随着节日氛围的淡去,“送礼物”功能的日常需求也显得捉襟见肘。一位图书商家透露,2025年1月其淘宝店铺的送礼订单占比极小,整体增量有限。

从商家角度来看,“送礼物”功能更适合专门做礼品市场的商家,其他品类由于日常送礼量不多,增长潜力有限。同时,针对性备货的难度较高,利润不稳定,使得商家在投入精力时难以聚焦。一位多平台经营的食品商家表示,今年对各平台的送礼功能持观望态度,打算在明年春节期间尝试一下,但对于春节之外的其他节日则不做规划。

对于用户而言,购物体验成为影响后续使用“送礼物”功能的关键因素。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用户吐槽送礼功能的种种问题,如商家不发货、货不对板以及退换货困难等。一位通过微信小店送礼的用户表示,购买的商品超出最晚发货时间仍未发货,询问商家客服无果后,只能让朋友申请退款。而另一位淘宝88VIP用户则因送礼订单不支持退货包运费权益而倍感无奈。

在这样的背景下,适合通过“送礼物”功能下单的商品似乎只剩下来自品牌店铺的标品,这些商品质量有保障,退换货概率较低。然而,对于平台而言,要想让“送礼物”功能持续发挥效用,还需进一步优化用户体验,明确长期受众群体,并提供必要的服务保障。毕竟,留下糟糕的印象容易,扭转过来却难上加难。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