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的复工热潮中,DeepSeek无疑成为了各行各业热议的焦点。无论是互联网巨头阿里、腾讯、百度,还是看似与大模型无直接关联的汽车制造商,都纷纷宣布与DeepSeek牵手合作。
据统计,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安、东风等超过二十家主流车企已确认接入DeepSeek大模型,这一趋势预示着中国汽车行业正迎来一场以AI为驱动的智能驾驶“二次革命”。在价格战已将众多车企逼至绝境的背景下,AI技术被视为打破僵局的关键。
DeepSeek的火爆不仅局限于汽车行业,金融、家电、能源、电信等多个领域的企业也竞相接入,总数已超过200家。对于拥有强大算力储备的大厂而言,接入DeepSeek几乎毫无难度,且其免费开源的特性更是吸引力十足。
车企方面,DeepSeek被视为优化智能交互系统的利器,尤其是智能座舱领域,成为车企升级的首要目标。吉利、奇瑞、智己、零跑等车企纷纷宣布,接入DeepSeek后,车载大模型的交互响应速度和意图识别准确率显著提升,车内语音交互更加自然流畅。
尽管车企们都在积极自研大模型,但车载大模型的应用场景相对有限,大多数车主的需求仅限于简单的天气、路况查询。因此,车企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研发投入更为集中,而车载大模型的交互能力则被视为“够用就好”。然而,DeepSeek的加入有望改变这一现状,其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将赋能车载大模型,实现多轮对话和上下文理解,让车机交互更加智能化。
然而,尽管DeepSeek在智能座舱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但车企们更关心的是其能否推动“智驾平权”的加速落地。目前,能够将大模型应用于智能驾驶的车企并不多,主要集中在理想、小鹏等新势力以及华为、小米等科技大厂。尽管特斯拉提出了端到端智驾大模型的概念,并引领了国内智驾技术的转向,但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的上车进度依然缓慢。
比亚迪宣布“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将成为10万元以上车型的标配,这一消息震惊了业界。在此之前,小鹏和华为等企业也一直在推动“智驾平权”,试图降低高阶智能驾驶的门槛。然而,DeepSeek的出现并未立即改变这一现状,行业普遍认为大模型在短时间内难以对智能驾驶起到实质性提升作用。
尽管如此,DeepSeek仍为智能驾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AI驱动的高阶智能驾驶时代的到来,依靠资金和规模堆砌起来的竞争壁垒正在被逐渐打破。二线车企有望凭借AI技术的赋能,拿到智能驾驶领域的入场券,进而重塑市场竞争格局。
然而,并非所有车企都对DeepSeek持热情态度。蔚来、理想、小鹏等新势力及华为、小米等科技巨头选择了“冷处理”。这背后隐藏着车企对生态控制权的较量。对于已经拥有多端设备和成熟人车机生态的车企而言,将数据交给第三方大模型无异于将大脑交出,过度依赖则可能导致内部研发能力下降,甚至丧失技术控制权。
因此,在智能驾驶的新时代,车企们需要在寻求技术升级的同时,保持对生态控制权的警惕。只有那些能够将技术红利转化为真实用户价值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站上新时代的潮头。而DeepSeek的出现,或许只是智能驾驶新时代序章的一个小小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