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空间的无尽讨论中,一位化名李沁的用户最终选择从一款热门论坛APP中抽身而退。事情的起因,源于3月底小米汽车的一起意外事件,这场事故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李沁也不例外,他加入论坛的讨论大军,试图分析事故背后的原因,探讨车辆可能存在的问题。
然而,随着讨论的深入,李沁发现原本理性的交流逐渐变质,讨论区充斥着争吵与谩骂。每一个与事故相关的帖子,几乎都会迅速引发一场口水战,原本的讨论话题被淹没在漫天的指责与谩骂声中。更令他震惊的是,这种氛围并非论坛独有,微博、知乎、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不同品牌的拥趸们相互攻击,网络环境恶化到了极点。
李沁提到,一旦有人对某个品牌提出质疑,往往会遭到言语攻击,甚至遭受网络暴力。以小米汽车事故为例,遇难者之一罗某的母亲在接受采访时透露,自己也成为了网络暴力的受害者。而在雷军和当事人家属的微博评论区,更是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声音,一些人甚至对遇难者家属进行诅咒。
面对这种网络环境,李沁感到困惑与无奈。他无法理解为何有人会对这些言论持如此激进的态度,也不清楚这些人是出于利益驱使还是纯粹的狂热。他唯一的想法是远离这一切,拒绝购买这些品牌的产品。“我害怕有一天,如果我买的东西出了问题,不仅得不到支持,反而会被骂。”
品牌狂热粉丝的出现,并非一朝一夕。一位长期关注各大论坛汽车、数码板块的用户“minus”表示,最早的狂热粉丝主要来自于游戏主机和手机品牌。随着智能手机行业的崛起,果粉、米粉、花粉等群体开始形成,这些品牌也被戏称为“商业宗教”。而汽车行业的粉丝文化,则是随着智能汽车的兴起而逐渐显现,其中蔚来车主的行为尤为引人注目。
“minus”认为,品牌粉丝的早期出现,是一种自发的身份认同。购买高端商品的用户,往往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彰显自己的身份与价值观。同时,高额的消费投入也让他们不愿承认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因此通过抱团取暖来寻求心理安慰。一些用户还会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主动维护品牌形象,以期望在出售时获得更高的残值。
然而,品牌粉丝文化的形成,并非仅靠用户的自发行为。事实上,这是某些企业精心策划的用户运营策略。通过构建品牌专属的交流社区、营造用户的参与感以及打造企业高管作为偶像等方式,这些企业成功地激发了用户的狂热与忠诚度。
但饭圈化的好处并非没有代价。极端排异、对立与争斗成为了粉丝文化中的常态。一些粉丝将企业与产品的任何负面评价都视为竞争对手的迫害,甚至对正常用户的差评进行咒骂与封杀。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品牌形象,还劝退了潜在用户。近年来,一些企业已经开始调整用户运营策略和品牌营销方式,以更理性的方式强调服务导向。
品牌“宗教化”与饭圈化现象,是商业竞争与人性需求碰撞的产物。它既能激发创新活力,也可能导致行业内卷与价值观错位。但无论如何,商业的本质始终是以技术创新为根基,以用户价值为核心。只有坚守这一原则,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