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产芯片领域,一场技术革命正在悄然发生。知名芯片设计企业睿思芯科,于三月底在深圳隆重发布了中国首款全自研高性能RISC-V服务器处理器——灵羽处理器,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标志着国产服务器处理器技术迈入了崭新阶段。
服务器处理器作为芯片领域的“珠穆朗玛峰”,对算力、功耗、接口及生态兼容性等方面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睿思芯科此次发布的灵羽处理器,不仅在性能上达到了国际主流服务器处理器的水平,更是在CPU核心研发与SoC芯片研发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打破了长期困扰国产服务器处理器领域的“不可能三角”。
RISC-V,这一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主导设计的开源指令集架构,以其模块化、可定制的特性,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计算架构的变革。不同于传统的X86和ARM架构,RISC-V摆脱了授权束缚和地缘风险,为芯片设计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度和创新空间。睿思芯科正是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将RISC-V架构的潜力发挥到了极致。
睿思芯科的创始人谭章熹博士,作为RISC-V发明者David Patterson教授的关门弟子,对RISC-V架构有着深厚的理解和实践经验。他带领团队,基于伯克利的先进方法,结合对RISC-V十多年的深入钻研,建立了一套快速迭代微架构、软硬件一体设计工艺协同优化的完整技术体系。这一体系为灵羽处理器的成功研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灵羽处理器专为高密度推理场景设计,如大语言模型等,其性能指标已与国际主流的Intel和AMD服务器处理器相媲美。该芯片采用了32核高性能通用CPU与8核智算LPU的“一芯双核”架构,实现了先进乱序执行、高速数据通路与Mesh互联结构。同时,通过软硬件结合的设计-工艺协同优化,显著提升了运算中的能效比,优化了总体拥有成本。
在内存与I/O架构上,灵羽处理器也做出了全面升级,支持DDR5高速内存、PCIe 5.0标准与CXL 2.0协议,提供高达8路互联能力。这使得灵羽处理器能够满足大模型时代多种新型计算需求,包括高性能存储、GPU直连、高密度算力以及高性能网卡等复杂部署环境。灵羽处理器还具备企业级RAS特性,内置专用管理核心并支持动态调节,保障了高负载运行的稳定性。
睿思芯科的成功并非偶然。其董事会副主席容志诚博士,同样是RISC架构领域的资深专家。他在纽约成长,并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电子工程与计算机博士学位,师从David Patterson教授。容志诚博士曾深度参与RISC-I与RISC-II两代架构的演进,并在Sun Microsystems担任首席架构师,参与了SPARC架构高性能工作站与服务器的开发。他的加入,为睿思芯科带来了丰富的产业经验和深厚的技术底蕴。
从伯克利实验室到深圳高性能服务器,从SPARC到RISC-V,从一个人的技术延续到一代人的工程体系,睿思芯科与灵羽处理器的诞生,标志着精简指令集在中国迎来了新的转折点。这一转折点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体现在产业生态的构建上。
随着灵羽处理器的正式落地,睿思芯科已经集结了包括联想、长城、三诺等在内的众多头部OEM与解决方案企业,共同推动基于RISC-V架构的高性能服务器进入规模化部署阶段。灵羽处理器已适配包括openKylin、Fedora、Deepin等在内的国产与国际操作系统,全面支持主流数据库、机器学习框架、虚拟化平台和容器化环境。
在关键器件方面,睿思芯科与江波龙共同研发了基于灵羽的智能全闪存储系统,并与星辰天合合作构建了覆盖云边协同、数据存储与管理等多层级的系统生态。至今,灵羽处理器生态体系已汇聚超50家合作伙伴,涵盖了整机OEM、系统软件、行业解决方案、EDA工具链等多个核心环节。
睿思芯科的成功不仅在于技术突破和单点产品发布,更在于其构建的完整生态体系。这一生态体系将为中国芯片产业的长线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随着RISC-V架构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应用,中国有望在这一轮架构更替中占据先发优势,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全球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