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风波后,新势力车企何去何从?上海车展或将揭晓答案

   发布时间:2025-04-11 12:02 作者:赵云飞

近期,小米汽车SU7发生的高速碰撞爆燃事件,不仅令小米汽车及其创始人雷军遭遇了信任危机,也让整个汽车行业对智能驾驶技术的可靠性产生了深刻反思,特别是在上海车展即将拉开帷幕之际。

2025年,被业界寄予厚望为“智能驾驶平等化元年”,众多车企原计划在这一年的发布会上大肆宣扬智能驾驶技术,然而,随着小米SU7事件的发酵,包括蔚来、比亚迪以及小鹏在内的多家昔日热衷于智能驾驶宣传的车企,如今却选择了集体沉默。蔚来曾每周二发布智能驾驶技术的新突破和案例,事故后也暂停了相关更新;比亚迪高管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智能驾驶相关内容也被迅速删除。整个汽车行业,无论新旧势力,对智能驾驶技术的营销都显得异常谨慎。

智能驾驶,这个曾经被视为车企争夺市场“核武器”的技术,如今却成了“烫手山芋”。事故背后,是消费者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深深质疑,也是汽车行业从“炫技营销”向“稳定性竞争”转变的关键节点。那么,对于各大车企而言,智能驾驶技术目前究竟发展到何种水平?哪些车企领先,哪些又落后?当智能驾驶不再是口号,各大车厂,特别是新势力们,还有哪些亮点值得关注?

从技术实力来看,各大车企之间的差距显而易见。提及智能驾驶,不得不提“高速NOA、城区NOA、高精地图、无图驾驶、端到端、车位到车位”等技术术语,这些既是车企宣传的重点,也是技术竞争的核心。自特斯拉Autopilot 1.0在2014年问世以来,智能驾驶技术经历了从辅助驾驶到高速领航辅助,再到城区场景应用的快速发展阶段。如今,城市路况的复杂性推动了技术的快速迭代,激光雷达、无图驾驶、端到端、车位到车位等技术概念,成为了车企宣传的新焦点。

根据这些技术的复杂程度、实用性、落地时间以及车企迭代速度和储备水平,大致可将车企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包括小鹏、华为的鸿蒙智行以及理想。这三家车企已实现端到端大模型的全量上车,NOA领航覆盖从乡村到城区的全场景,场景切换无断点,时空感知和领航行为准确。小鹏自2021年起领跑,华为于2022年发力并迅速赶上,理想则后来居上,去年创造性引入“端到端+VLM”双系统,成功达成目标。第二梯队是蔚来和极氪,功能覆盖较全,但迭代速度和场景优化有待提升,尚未推出“车位到车位”智能驾驶功能。第三梯队则包括小米、比亚迪、长城等,智驾方案多为自研与外部采购的结合,整体发展进度和用户体验落后于前列。

从实际落地场景来看,新势力车企并未掉链子。今年以来,东吴证券在北京、上海进行了大样本泛化路测和小样本深度路测,从小鹏、华为、理想、特斯拉、魏牌蓝山(长城)、极氪、小米等7家车企的智能驾驶体验来看,虽未明确排序,但可大致划分为两个梯队。小鹏、华为、理想和特斯拉处于第一梯队,展现出了较强的实力,但各有特点。小鹏XOS 5.5.0在综合体验上表现出色,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场景,均表现优秀。华为乾崑智驾ADS 3.2整体表现优异,适应性强,但风格较激进。理想OTA 7.1升级后整体风格平稳,接管率低,处理能力强。第二梯队包括魏牌蓝山、极氪和小米,它们在智能驾驶方面有一定基础,但在困难场景的处理能力上仍有提升空间。

事实上,尽管国内智能驾驶环境尚不成熟,但对车企而言,发展智能驾驶是大势所趋,且目前差距已逐渐显现。然而,车企对智能驾驶的宣传多停留在“纸上谈兵”,真正的落地水平才是决定智能驾驶实际体验的关键。从第三方证券机构的路测情况和媒体报告来看,这个排名在实际落地中也会有所波动。

当智能驾驶事故敲响警钟,行业从“讲故事”回归“做产品”,车企的竞争维度也随之转变。新势力车企如蔚小理,除了智能驾驶,能谈及的领先维度确实不多。小米YU7可能受事件影响,整体上市节奏后移,这款新车原本寄托了小米汽车的野心,一方面希望智能驾驶进入国内第一梯队,另一方面则凭借优质性能,尝试抢占特斯拉Model Y的市场份额。但当智能驾驶成为“烫手山芋”,性能冗余也被视为双刃剑。对于擅长讲故事的小米来说,市场期待雷军能拿出更有说服力的说辞。

蔚小理的看点则相对明确。理想L系列将换上新的英伟达Thor芯片,全系配备激光雷达,新的语言模型VLA也将陆续推出;蔚来车型将常规更新,更换自研的神玑芯片,逐渐推送NWM世界模型,算力和智能驾驶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小鹏汽车智能驾驶能力本就出色,因此更多关注增程方面的新消息。相比之下,零跑和极氪还有些亮点。零跑可能以B系列为主,推出两款新车,即D系列的SUV和MPV,其中大6座/7座SUV价格或进入20万元以内;极氪的旗舰SUV,号称杭州湾版库里南,其900V电混系统也颇具竞争力。

对于新势力而言,能谈及的无非是新车型、新系统以及新规模,但能让消费者买单的点并不多。相比之下,传统大厂在财力和产品定义能力上更具优势,因此除了智能驾驶之外,它们能讲的故事更多。然而,在整个汽车市场,无论是新旧车企,技术迭代更多是为了降低成本,消费者也很难再为“噱头”买单。因此,在智能驾驶技术遭遇质疑的这一段时间里,市场大概率会回到最原始的“价格战”,这也可能成为上海车展的最大看点。比亚迪、吉利、长城、长安都已做好狙击新势力以及收割合资车的准备,无论是比亚迪的“998策略”,还是吉利的超大SUV,或是长安可能带来的10万元级带有激光雷达的新车,都是看点,更是卖点。

当AI和智能化成为新时代汽车的普遍特征后,智能驾驶技术便成为车企不可或缺的卖点。然而,在消费者逐渐理性地重新审视智能驾驶后,智能驾驶似乎也不再是车企的最佳“谈资”。小米SU7事件发生后,多家车企高管发表了尖锐评价,虽然后续有的秒删,有的撤回,但仍能看出有人想要发声,只是最终发现自己似乎也无话可说。当智能驾驶这个最易吸引眼球的技术成为“烫手山芋”,也意味着2025年的汽车江湖,已不再是PPT与口号的狂欢,车企的真实实力,将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得到检验。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