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小面年赚11亿,每单利润仅1.4元,加盟模式能否撑起未来?

   发布时间:2025-04-17 11:08 作者:朱天宇

港股IPO市场迎来了新的热潮,这一次,中式面馆品牌“遇见小面”成为了市场的焦点。近日,这家拥有380家门店、年营收达到11.5亿元的连锁面馆品牌,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中式面馆赛道在经历了两年的沉寂后,再次回到了公众的视野中。2021年,六大面馆品牌如和府捞面、五爷拌面、陈香贵、遇见小面、马记永和张拉拉,一年内融资总额超过40亿元,单店估值更是高达千万级别。然而,到了2022年,这个市场开始出现了泡沫破裂的迹象,一些头部品牌开始收缩战线或折戟上市。

在这样的背景下,遇见小面选择了一条中间道路。它既不像和府捞面那样高举高打,也不像五爷拌面那样疯狂下沉,而是采取了一线城市直营店稳住品牌溢价,二三线城市加盟商扩大规模的策略。这种模式被形象地描述为“卖面赚流水,加盟赚利润”。

遇见小面的直营业务是其基本盘,直营与加盟的收入比例约为8.7:1.3。尽管直营是重资产模式,但加盟的利润率更高。然而,对于这样一门“高流水低利润”的生意来说,这种打法也让单店收入有所缩水。尽管公司在2023年和2024年连续盈利,但平均单店净利润从18.2万元降至16.9万元,每单利润更是低至1.4元。

遇见小面的招股书显示,它从广州天河区起步,主要售卖重庆小面、豌杂面等麻辣口味的面条,主攻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购物中心、写字楼区、地铁站附近。为了吸引客流,遇见小面的客单价从36元降至32元,但同店翻座率仅微增0.2次,单店收益却有所缩水。2024年,同店销售额同比下滑4.2%,其中一线及新一线城市门店的同店销售额下滑更为明显。

遇见小面在二三线城市的销售情况也并不理想,同店销售额同比下滑0.4%。尽管一线及新一线城市门店占GMV的81%,但同店销售额的下滑也暴露出了品牌在下沉市场面临的挑战。遇见小面的高速扩张主要依赖于特许经营模式和二三线市场的加盟扩张,但加盟店的单店年收入不到直营店的一半,显示出加盟店产出效率不高的问题。

在餐饮行业,直营与加盟的路线之争从未停歇。和府捞面曾主要走直营模式,但在二次向港交所递表时披露的2022年业绩显示,营收18.6亿元,净亏损2.3亿元。而遇见小面则以直营为主、加盟为辅,在2022年至2024年收入增长的同时,实现了扭亏为盈。2023年和2024年分别盈利4591万元和6070万元,净利润率从-8.6%转正到5.2%。

遇见小面之所以能够实现扭亏,一方面得益于对人工和房租成本的控制,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加盟模式的收入增长。特许经营收入主要由向加盟店供应核心食材的费用和加盟商支付的加盟费构成。加盟模式无需承担租金,直接的人力成本较低,主要成本是货品及销售的成本和较低的特许使用费成本。

然而,加盟模式也是一把双刃剑。过度开放加盟可能砸招牌,死守直营又难敌扩张压力。遇见小面需要在平衡直营和加盟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保证品牌质量,又要实现快速扩张。因此,它在招股书中规划了三个方向:出海、下沉以及加大特许经营模式开店。

中式面馆市场高度分散,TOP5品牌市场份额不足3%,整合空间大。未来,谁能更快建成跨区域供应链网络,以及在规模与品质间找到平衡,谁就有可能在这个市场中脱颖而出。遇见小面能否将华南成熟的“工厂+配送中心+门店”模式复制到中西部,打一场全国战役,同时守住北上广每单30元以上面价的同时,在二三线和15元档的街边店抢生意,将是其面临的两大考验。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