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淘宝平台悄然推出了一项名为“去谈价”的新功能,该功能在部分商品的结算页面显现,鼓励买家直接与卖家协商优惠及赠品,意在重燃线上议价的风潮。
这一功能的前身可追溯到天猫618大促期间的“天猫AI讲价小助手”。用户在结算时如遇“去谈价”提示,点击即可跳转至与商家的聊天窗口,并自动连接人工客服。用户可以选择借助AI辅助议价,或亲自上阵。
尽管线上议价模式看似复古,但它实则是淘宝早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商萌芽阶段,淘宝网以C2C模式为主,买卖双方常需通过议价完成交易。直至2009年前后,卖家才逐渐通过旺旺沟通手动改价,达成交易。
然而,时过境迁,淘宝历经多次双11洗礼,促销机制已趋于完善,消费者也习惯了“一口价”模式。那么,淘宝为何重启这一旧功能?
这或许与当前电商行业的激烈竞争有关。面对存量市场的激烈争夺,淘宝试图通过“去谈价”功能,将定价权交给消费者和商家,以此传达其低价策略。理想状态下,这一功能能助力价格敏感型消费者获得心仪价格,同时让商家通过让利换取销量。
然而,现实却略显骨感。商业顾问刘润指出,在信息高度透明的电商平台上,讨价还价实际上是一场“伪降价”,无法带来真正的实惠,只会营造“便宜感”。更糟糕的是,“去谈价”功能的存在本身,就暗示了商品存在议价空间,从而改变了消费者的价格预期,破坏了价格锚点。
对于时间成本较高的消费者而言,他们可能因担心吃亏而放弃购买;而得到优惠的买家,也无法从议价中感受到真正的便宜感。线上议价还增加了商家的沟通成本,与电商平台简化购物流程的设计理念相悖。
在供给过剩的今天,电商平台致力于通过营造稀缺性和紧迫感来激发购买欲,而“去谈价”功能却延长了决策时间,降低了转化率。一些商家客服甚至拒绝议价,反映了他们对这一功能的抵触态度。标准化的销售流程中,客服本只负责售前咨询和售后反馈,议价功能的加入无疑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
在当今各平台强调性价比、质价比的背景下,“去谈价”功能的空间愈发有限。那么,淘宝的这一尝试,究竟是创新之举,还是逆流而动,还需市场进一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