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出海”浪潮,但全球市场并非一片坦途。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和诸多海外风险,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充满挑战。与此同时,中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也面临“走出去”的战略选择,寻找品牌国际化的机会。
在接受采访时,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全球会长麦安盈、中国内地事务总监于翔天、中国公共事务总监钱毓益均强调了“本地化”的重要性。于翔天将中国企业“出海”类型分为市场导向、产品导向、战略投资三种,并指出成功的“出海”项目都有共通之处,而失败则往往源于市场环境、人才供应、当地关系等多方面因素。
麦安盈指出,中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跨境投资回报、人才短缺和招聘、监管与合规等。她建议,企业需构建适合目标国家的业务结构,进行细致的风险评估,并遵循当地法规设立公司。CFO应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财务风险管理,特别是在税务登记、外汇管制和财务规划方面。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合规性、知识产权和数据安全也是关键。
麦安盈还表示,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绿地投资和并购是两种主要的扩张方式。她认为,中国公司在进行全球投资时往往采取长期视角,展现出耐心资本的特点,着眼于20年甚至更长远的周期。为了保持成本效率,中国公司需要考虑提高运营效率,本地化服务和调整业务运营。
在谈到中资企业在“出海”初期如何赢得当地市场信任时,麦安盈建议,与值得信赖的当地企业或合作伙伴建立友好关系是一种有效策略。她提到,在巴基斯坦和中东地区的能源行业,许多中国企业与当地信誉良好的公司建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和管理,取得了成功。与当地社区建立信任也至关重要,有效沟通在建立这种信任关系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钱毓益认为,中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在服务“出海”企业融入当地市场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他指出,中国本土事务所已具备服务大量上市公司的经验,对这些客户的国内核心业务有着深刻的理解,能够更好地结合客户的国内战略、业务和资源优势,提供全方位、及时、定制化的服务。中国本土事务所的收费相对较低,且倾向于与当地会计师事务所合作,为客户提供更多针对性服务。
对于欧盟将于2026年正式实施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钱毓益表示,这主要覆盖电力、钢铁、铝业、水泥、化工化肥及氢气六个行业,对中国钢铁和铝业的影响可能更加明显。然而,他认为短期内该机制对中国贸易出口的影响不会特别显著。同时,他也看到了碳税带来的积极一面,即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带来众多碳排放相关的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