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偿二代”二期工程的过渡期即将画上句号,中国保险业的资本补充行动进入白热化阶段。自2022年初实施以来,众多大型保险公司如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及泰康人寿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经历了显著下滑,其中部分险企下滑幅度甚至超过30%。
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保险业的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与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在两年内分别下降了34.7个百分点和84.6个百分点,显示出行业正在经历从规模导向向风险导向的深刻转变。
面对偿付能力压力,各大保险公司纷纷采取多种措施“补血”。国债、企业债发行成为险企的重要融资手段,今年以来,包括中国人寿、人保财险、太保寿险等在内的多家机构已累计发行超过千亿规模的资本补充债。特别是永续债的推出,为险企提供了新的资本补充渠道,泰康人寿成功发行了中国保险业首只永续债。
然而,并非所有险企都能轻松通过债市融资。部分中小型险企因评级较低或经营规模有限,难以在公开市场发债,因此增资扩股成为其主要的资本补充方式。今年,约24家险企通过母公司或国资股东增资超过250亿元,其中信泰人寿、长江财险等更是引入了大规模的国资股东注资。
尽管险企们采取了多种措施,但行业的“马太效应”依然显著。大型险企因经营规模大、净利润稳定等优势,资本补充相对轻松;而中小型险企则面临业务盈利受限、股权变动复杂等多重困难,资本补充渠道较为狭窄。
“偿二代”二期工程的全面执行已进入倒计时,最晚将于2025年实施到位。对于未能及时适应新规则的险企而言,将面临经营困境甚至破产倒闭的风险。因此,险企们必须加快转型步伐,提升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拓宽资本补充渠道,以应对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