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一个曾被视为潜力股的品牌——极越,如今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据最新数据显示,过去一年里,极越的汽车销量仅为1.4万台,这一数字不仅未能让其在新势力中站稳脚跟,反而成为了市场边缘的注脚。
极越的诞生,原本承载着百度与吉利两大巨头合作的厚望。然而,自2023年8月从“集度”更名而来,并伴随着控股权从百度转至吉利后,极越的“富二代”光环逐渐褪色。吉利旗下众多子品牌中,极越的定位显得尤为尴尬,不仅与领克、极氪等品牌在智能化梦想上有所重叠,还面临着特斯拉、小鹏等强劲对手的直接竞争。
市场的残酷性在于,它从不缺少新玩家,但真正能留下来的却寥寥无几。极越的入场时机,恰逢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出清阶段,威马、高合、恒驰等品牌的相继倒下,无疑为后来者敲响了警钟。在这样的背景下,极越的失败似乎早已注定。
极越的困境,不仅仅体现在销量上。其内部管理问题同样令人堪忧。据报道,极越曾拖欠传播供应商款项高达数百万元,甚至有员工因公司突然宣布裁员而陷入困境。这些事件不仅暴露了极越在财务管理上的漏洞,也严重损害了其品牌形象。
更令人惊讶的是,极越在营销和产品策略上的失误。一款定价25万元的纯电车型,竟未配备行业标配的800V快充技术,而一些15万元价位的车型却已经配备了该技术。极越在产品设计上的一些创新尝试,如按键式转向灯、半幅方向盘等,也并未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反而引发了不少争议。
极越的CEO夏一平,尽管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发声,试图通过个人IP营销为品牌带来转机,但这一切努力似乎都未能改变极越的颓势。夏一平曾亲自带队营销团队,每天只睡5个小时,但即便如此,也无法掩盖极越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
在极越的困境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行业共性问题。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只有那些能够在某一领域做到极致的品牌,才能在市场中脱颖而出。而极越,无论是从产品创新、营销策略还是内部管理上,都未能展现出足够的竞争力。
如今,极越的遭遇已经引起了整个行业的关注。它不仅为自己敲响了警钟,也为其他新能源汽车品牌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在这个充满变数的市场中,只有不断适应变化、勇于创新、加强内部管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极越的故事,或许只是新能源汽车市场众多悲喜剧中的一个缩影。但无论如何,它都提醒我们,市场的竞争是残酷的,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