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11月社零下滑真相:专家解读,暖冬与消费前置是主因

   发布时间:2024-12-27 10:20 作者:沈如风

近期,北京与上海两地统计局公布的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零)数据,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数据显示,两地社零同比分别下降了14.1%和13.5%,这一显著下滑引发了关于消费降级的猜测。

社零作为衡量消费情况的重要指标,涵盖了企业(单位、个体户)直接售给个人及非生产、非经营用途的实物商品金额,以及餐饮服务收入。那么,京沪两地11月份社零数据的意外下滑,究竟是何原因所致?

为了探究这一问题,多位专家接受了深入采访。专家们普遍认为,将这一数据下滑解读为消费降级并不准确。实际上,11月份京沪社零数据的下滑,主要受到了暖冬气候以及消费活动前置的双重影响。

从数据分类来看,京沪两地同比下降最为明显的商品类别为烧类(如燃油、煤气等)商品及用类商品。其中,北京市烧类商品降幅尤为显著,同比下降了23.7%;上海市用类商品降幅较大,同比下降了20.3%。

天风证券宏观经济首席分析师宋雪涛指出,烧类商品降幅明显与气温密切相关。2024年11月,北京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3℃,创下了历史同期最高纪录。而上海虽然在去年11月上旬曾出现气温骤降,但今年的寒潮则推迟到了11月底。这种暖冬现象,对北方的影响尤为显著,从而导致了烧类商品需求的减少。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一带一路”学院研究员万喆进一步分析认为,虽然烧类商品在社零中占比不高,但用类商品的降幅更为显著。她指出,除暖冬影响外,消费前置也是导致社零下滑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双11”促销活动提前的趋势日益明显,今年更是尤为突出。这种消费前置现象,使得10月份的消费增长相对较好,而对11月的消费产生了挤出效应。

针对网友关于京沪社零最大降幅在于餐饮,尤其是高端餐饮的分析,万喆表示这一观点并不准确。她指出,虽然餐饮类回升趋势有所收窄,但用类商品的降幅更大。在弱复苏过程中,消费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替代效应。例如,居民购车购房比例的提升,会挤占其他消费。

针对京沪社零数据能否代表全国的疑问,专家们也给出了明确的答复。从全国数据来看,四季度以来市场销售保持回升态势,社零同比增长3%,增速虽较10月有所回落,但仍快于三季度平均增速。因此,京沪两地的数据偏差并不能代表全国情况。

宋雪涛认为,互联网促销带来的前置效应和透支效应,在线上消费占比更高的高能级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表现更为明显。而万喆则指出,京沪两地的数据偏差可能与政策执行速度较快、启动时间较早有关。她强调,虽然京沪两地的社零数据不能说代表全国,但仍需透过这些数据看到消费仍处于弱复苏的过程中。

针对网友关于社零数据与房地产销售情况是否相关的疑问,万喆明确表示,房地产不纳入社零统计,不直接影响社零。但房地产与消费确实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她指出,房地产通过地方财政、产业链条及就业以及居民资产状况和财富效应三个渠道影响消费。

最后,针对网友关于促消费政策不管用的观点,万喆表示这一观点也不成立。她指出,通过对数据的结构分析和客观原因的拆解可以发现,促进消费政策仍然有效。她强调,要全面地看待问题,不能仅凭一两个月的数据就得出片面的结论。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