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日的寒风中,徐珂和他的妻子站在一家门店前,等待着工人的到来。这家门店曾是他们寄予厚望的“俄罗斯进口商品馆”,但如今,却即将迎来一场变革。
门店内部,红蓝白相间的旗帜和标语依然醒目,“俄品一站采购”的标签贴在显眼的位置,货架上整齐地码放着标有俄语的包装产品。然而,这些商品很快将被陆续下架,因为徐珂接到了供货群里的通知:店内暂时不能出现与“俄罗斯进口商品馆”相关的内容,否则将面临立案调查,甚至店面的关停。
工人们迅速行动起来,拆除了刚定制的“俄罗斯RU进口商品馆”的门帘和灯箱。徐珂看着这一幕,心中五味杂陈。他投入了近30万元开设这家店面,原本期待着能够迅速回本并赚取可观的利润,但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
徐珂的遭遇并非个例。自去年暑假以来,许多人以加盟或代理的方式开办了“俄罗斯商品馆”。有的商家通过流量赚取了可观的收入,但也有不少人借钱开店,最终却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徐珂原本是一位商超老板,但由于商超生意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增大,他开始寻找转型的机会。一次偶然的进货经历,让他注意到了俄罗斯商品的热潮。他在社交媒体上搜索相关信息,发现全国各地都出现了“俄罗斯商品馆”,生意异常火爆。于是,他决定投身其中。
他找到了一家加盟方,但高昂的加盟费用让他望而却步。后来,他通过网上联系到了一家湖北的供应商,以供货合作的方式开设了店面。他精心挑选了300多样产品,并招来了店员,准备迎接顾客的到来。
开业那天,店面的生意异常兴隆。顾客络绎不绝,年轻人边买边拍照,相当于为店面做了免费推广。徐珂和妻子满心欢喜,以为这次的生意将会一帆风顺。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有关俄罗斯商品馆的消息越来越多,徐珂开始感到担忧。他发现,店内的商品并非全部从俄罗斯进口,有些产自哈尔滨或其他地区。虽然品牌方交代他要如实告知顾客,但他还是担心这会影响到店面的声誉。
果然,随着新闻的报道和俄罗斯驻华大使馆的发声,徐珂的店面生意一落千丈。顾客不再拥挤,营业额大幅下降。他还得面对舆论的压力和商场物业的警告。所有因素叠加之下,他的生意陷入了困境。
据从事跨境贸易的李骏透露,从去年七八月开始,许多商户开始转投俄罗斯商品。由于俄货高毛利、快周转、低投入,加上短视频平台上不断增加的“俄罗斯博主”的推广,俄货迅速出圈。然而,所谓的“俄货”中,有很多是“贴牌”或“回流”产品,真正进口的俄货占比并不高。
徐珂也意识到这一点。他发现,要分辨真假俄货并不难,只需查看商品条形码即可。然而,许多消费者对此并不了解,很容易被误导。
如今,徐珂的心态已经放平。他看透了许多事情,原本以为是一场致富生意,到头来或许只是一场“骗局”。他面临着艰难的选择:要么继续坚持下去,要么割肉离场。他选择了前者,但店面已经换了招牌,商品也在边卖边扔。
曾经遍地开花的俄罗斯商品馆,如今正在慢慢倒闭。随着中俄双方对假冒商品的严厉打击,许多打着“俄罗斯商品”旗号的店铺已经撤离。徐珂的店面也在其中,但他的故事却是许多人的缩影。
在这场俄货热潮中,有人赚取了可观的利润,也有人背上了沉重的债务。然而,无论结果如何,这场热潮都已经过去。如今,留下的只有那些曾经繁华过的店面和人们心中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