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培训的广阔市场中,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与高额利润。据内部人士透露,即便是一家规模并不庞大的教育机构,在寒暑假期间也能轻松实现月收入超千万元的佳绩。
家长们面对动辄上千元的单节课补习费用,内心虽感沉重,但为了孩子的未来,许多人仍咬紧牙关,不惜一切代价。在互联网上,有人将教育培训行业的暴利比作毒品交易,一些家长甚至在销售顾问的强烈攻势下,动用花呗、借呗、信用卡等金融工具,贷款为孩子支付补课费用。
张强,北京市海淀区一名教育培训行业的从业者,凭借其出色的销售业绩,每月收入超过十万元。他向我们揭露了课外辅导机构内部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操作手法,包括销售人员如何制造焦虑、诱导家长购买课程的全过程。
张强表示,在教育培训机构中,“老师”的角色通常分为三类:前端销售(课程顾问)、教务管理人员(班主任)和授课老师。他们对外声称所有授课老师均来自公立学校,但实际上,这些老师大多是机构的全职员工,只有少数兼职老师来自外地的公立学校。
“如果有机构告诉你,他们的老师都是海淀、西城等重点学校的在职教师,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张强坦言,“把机构老师包装成公立校在职教师,是业内公开的秘密。”
张强强调,作为销售,他必须精通各个年级、学科的核心知识点以及升学政策,这是赢得家长信任的基础。他通过精准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家庭教育指导师和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知识,为家长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在销售过程中,张强学会了像医生一样“望闻问切”,通过观察家长的衣着、谈吐和询问,迅速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和消费能力,从而推荐合适的课程。他深知如何贩卖焦虑,针对不同成绩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话术和危机塑造策略,让家长感受到紧迫感和希望。
张强透露,每年1月和7月是销售旺季,校区全年收入的半数几乎都由这两个假期贡献。他所在的校区年平均销售额约为5000万元,而寒暑假期间的销售额总和可以达到2000万元至3000万元,月入千万在这个时间节点是常态。
然而,真正赚钱的是机构老板,销售人员虽然收入可观,但仍有上限。张强的工资收入主要靠提成,基本工资一般是五六千元,提成标准在5%~13%之间。业绩越好,底薪越高,提点也越高。去年暑假,他7月份的销售业绩是105万元,提成收入高达13.65万元。
尽管收入丰厚,但张强也坦言,教育培训市场是一个畸形的市场。家长们明知道补课的费用高昂,教培机构的镰刀锋利,但仍然前赴后继。他认为,如果家长们都不去“卷”,不去过度追求孩子的学业成绩,那么教培行业也就不会如此繁荣。
在张强看来,销售人员的道德感不能太强,否则很难在这个行业中生存下去。他承认,有时为了签大单,会采取一些“逼单”手段,比如让家长多报课时或多报科目,甚至说服其贷款补课。但他也表示,这些都是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只要上课老师水平过关,销售人员能够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家长就会心甘情愿地付费。
教育培训市场的繁荣背后,是家长们对孩子未来的焦虑和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然而,在这个市场中,销售人员的话术、危机塑造和焦虑贩卖等手段,也让家长们陷入了无尽的循环和竞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