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一体化:从甜蜜引擎到沉重负担?

   发布时间:2025-02-23 20:18 作者:冯璃月

近年来,光伏产业的一体化趋势愈演愈烈,成为企业巩固市场地位、掌握话语权的关键策略。这一趋势的核心在于,企业力图在“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这一产业链中,打通并布局尽可能多的环节,以实现垂直一体化。

回顾历史,一体化的理念几乎伴随着中国光伏产业的成长。早在2000年至2008年间,一些光伏厂商便开始尝试构建涵盖多个环节的垂直一体化体系。然而,受到欧美“双反”调查、“531新政”等冲击,中国光伏产业两度陷入寒冬,部分一体化尝试也因此受挫。

但自2020年起,随着“双碳”战略的提出和光伏“平价上网”的实现,中国光伏产业迎来爆发式发展。下游累计装机量暴涨,年均新增装机同比增速超过60%。同时,上游原材料硅料价格飙升,产业链前端的硅料、硅片厂商吃到最多红利。在此背景下,一体化构建已然成型的通威、隆基等企业,开启了持续多年的营收、净利领先时刻。

企业欲望和雄心被激发,一体化趋势显著加强。下游制造商不满上游价格传导过慢,上游企业则眼红下游的“低门槛,短周期,高效率,大市场”。加之通威、隆基的示范效应,行业一体化的大戏拉开帷幕。企业纷纷加码一体化布局,快速堆建新产能,全产业链制造业投资规模巨大,扩产速度惊人。

2022年,这一大潮达到顶峰。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年内产量同比增长均显著,扩产规模和速度更是疯狂。晶澳、晶科在扩张组件产线的同时,大举铺设硅片产能;通威宣布兴建50GW组件产能;连一向保守的阿特斯,都宣布要投资600亿元打造一体化生产大基地。行业一体化率大幅提升。

然而,就在一体化浪潮如火如荼之际,光伏产业链价格却悄然见顶并逐渐回落。2022年下半年,四大主材均迎来价格峰值,但随后暴跌。至今,硅料、硅片、电池片和组件价格已大幅下跌。这轮“降价潮”的根本原因在于产能过剩和“价格战”。

企业业绩因此受到重创。2023年四季度起,产能、价格的危机显现,行业遭遇大面积亏损。2024年亏损持续加剧,多家光伏大厂合计预亏近600亿。隆基、通威等一体化率较高的企业也未能幸免。

光伏行业陷入“反思潮”。业内普遍认为,迅速膨胀的一体化野心和操之过急的一体化扩产进程,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环节抢渠道、抢单混战,加剧了行业的内卷和内耗。一体化带来的麻烦不止外部的“内卷”,还有企业自身的“内耗”。一些企业因一体化遭遇管理混乱、债务高企等问题。

近年来,对一体化的反思越来越多。一些走专业路线且业绩相对坚挺的企业被拿来作证据,提示不能被一体化“障目”。一体化之兴盛,是时势使然,但其中的得失已愈发清晰,尤其是“船大难掉头”的问题。

一体化道路带来的业绩放大效应,在行情好时降本效果显著、超额利润可观,但遭逢全链价格下行,承担的压力也将数倍于专业化厂商。一体化还容易催生负债问题,且丧失技术革新的灵活性。目前最如火如荼的N型替代中,一体化企业选择某一路线,意味着从原材料到电池片、组件都要“统一路线”,资源浪费巨大。

尽管一体化曾被视为提升供应链韧性、掌握话语权的关键策略,但如今已成为重担。成本问题、技术创新和碳足迹溯源的附带效应、马太效应的认定等问题,共同推动着行业竞争走向疯狂。产能出清前,一体化战略大概率会以调整、收缩为主。

然而,“退潮”不意味着“退场”。对于一些管理完善、体系成熟、底蕴深厚的企业来说,垂直一体化仍是未来的可行之道。未来,除了继续探索一体化产能体系,还可以尝试“虚拟一体化”,即参股、合资、战略性合作等方式。同时,并购方式也可能成为整合存量产能、升级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