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我们计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自驾之旅,驾驶新能源汽车穿越川西小环线。尽管“新能源只适合市区代步”的观点仍盛行,但我们的经历却颠覆了这一传统认知。
出发前,租车行提醒我们进川西需支付额外的限行费,原因是该地区存在诸多风险。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旅程,毕竟驾驶新能源体验长途自驾,对我们而言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10月3日,我们从成都出发,途径康定、折多山、丹巴、四姑娘山,最终返回成都,全程约900公里。一路上,我们见证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更体验到了补能网络的完善。
我们的车在满电状态下能续航410公里,沿途的充电站让我们倍感安心。在天全服务区,我们首次充电,这里快充设施完备,各种新能源车辆络绎不绝。在康定,我们选择了一家带充电桩的民宿,慢充一夜后,电量满格。
补能过程中,我们意识到新能源补能正在催生新的消费场景。在天全服务区,丰富的配套设施让我们几乎忘记了充电的等待时间。而在一些民宿聚集区,充电桩供不应求,显示出新能源自驾游的潜力。
然而,我们也遇到了挑战。在阴雨大雾的天气里,从充电站走到附近餐厅,再返回取车,显得颇为不便。这凸显了新能源补能服务产业仍有待提升的空间。
目前,新能源补能时间相较于燃油车加油更长,这为围绕补能场景的服务产业提供了发展机遇。正如大城市中充电站已兼具多种消费场景,川西乃至更广阔地区的新能源基建也在逐步完善,但相关配套服务仍需跟上。
新能源车主多为年轻人,他们的消费习惯和需求将引领补能服务产业的升级。从便利店到露营地,从咖啡馆到菜市场,新能源补能站的服务性商业有着无限可能。
我们的旅程证明,新能源自驾已不再是问题,而补能服务产业的崛起将为自驾游带来全新的体验和乐趣。正如美国人热爱汽车旅馆文化,新能源补能或许也将孕育出独特的汽车经济和汽车文化。
这次自驾之旅,我们不仅征服了318国道,更见证了新能源出行的无限可能。随着补能服务产业的不断升级,新能源自驾的未来将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