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关美国降息策略的最新动态引发了广泛关注。据报道,美国可能在11月仅降息25个基点,甚至有可能在明年完全停止降息。这一动向预示着,美国或许将不再顾虑其庞大的国债规模,而是决心与中国在金融领域展开一场持久战。
起初,当美国9月18日宣布降息50个基点时,市场普遍预期这是一场金融战的转折点。然而,随后几周的市场波动表明,情况远非如此简单。如果将9月18日的降息视为金融战的分水岭,那么前半场可谓激烈,而后半场则更为惨烈。
中美双方近期已相继出牌,金融战的局势愈发紧张。为何会有如此判断?未来金融战的走向如何?又将如何影响每个人的钱包?让我们来梳理一下最近的事件。
自8月份沙利文访华后,中美之间似乎达成了一种默契。美国9月18日的降息行动超出了市场预期。随后,中国在24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股市随之上涨。25日,经济会议提前召开,提出房地产止跌回暖的目标,同时我们的东风快递在太平洋进行了展示。然而,美国对此反应冷静,甚至称赞我们的透明度。
国庆前最后一个交易日,中国继续放松楼市政策,并落实降低存量房贷利率,A股再次暴涨。国庆期间,A股利好消息不断,港股和富时中国A50指数也大幅上涨,高盛等投行纷纷看好A股市场。然而,国庆后A股开盘虽一度冲高,但随后迅速下跌,外围ETF全面暴跌,显然有人在做空A股。
与此同时,美国公布了9月份的非农就业人数和失业率数据,均表现强劲。随后公布的CPI数据也超出了预期。这些数据公布后,美国国债收益率继续走高,10年期美债收益率从降息时的3.65%上涨至4.1%。美元指数也在上涨,从9月24日的100左右涨至现在的103左右。
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的降息计划可能与我们的预期截然不同。中国原本期望美国大幅降息,以便我们有更大的空间去刺激经济。然而,美国的降息模式可能是为了降低市场对降息的预期,约束流动性涌向中国。
现在,我们已经无法通过公开数据准确判断美国经济的真实情况。因为美国的数据自相矛盾。一方面,实体经济遇到问题;另一方面,就业数据和CPI却表现强劲。这些数据可能是为了约束市场的流动性涌向中国。
现在来看,美国的策略可能是先大幅降息,让我们误以为他们会继续大幅降息。然后我们也会采取相应的政策。但美国却可能停止降息,甚至不惜赌上自己的美债暴雷的风险。他们的目标还是拉爆我们的资产,逼着我们开放金融市场。
接下来,我们的重点是要让股市和楼市复苏,持续吸引全球资金进入中国市场。如果接下来几年我们的资产端仍然低迷,那么国际热钱就会继续被美国吸走。在此消彼长之下,中国有可能在金融战的下半场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