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山西等地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相继发布警示,聚焦网络购物中“先用后付”支付方式带来的种种问题。不少消费者反映,在使用该支付方式时,默认付款方式悄然改变,甚至一觉醒来发现家中长辈已购买了多达54件商品。
“先用后付”作为一种新兴支付方式,因其无需密码、不用刷脸便能直接下单的特点,受到众多平台和商家的青睐。然而,消费者对此却褒贬不一。一方面,该方式容易让消费者在无意识中增加额外消费,最终面临超支压力;另一方面,许多平台的“先用后付”功能入口隐藏较深,消费者难以找到关闭选项,导致过度消费和逾期还款问题频发。
商业平台在此问题上未尽到提醒和告知义务,成为消费者投诉的焦点。有专家指出,“先用后付”实质上是一种消费信贷模式,涉及逾期还款、费用计算及个人信息保护等条款。消费者若未加留意,极易误操作,尤其是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群体,面临的风险更高。这不仅给消费者带来困扰,也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
事实上,消费者更渴望的是透明、清晰的消费体验。从“先用后付”到“自动续费”、“免密支付”,网络购物支付方式不断翻新,但部分消费者对此并不买账。这些看似吸引人的支付方式,往往以牺牲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为代价,最终可能导致信息泄露和信用透支的风险。原本旨在促进和便利消费的举措,反而成了消费者选择的障碍。商业平台若只为一时之利,透支消费者信任,终将损害自身声誉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