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的一系列汽车行业风波中,一位匿名圈内人士爆料了一系列令人咋舌的行业内幕,揭示了车企与媒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据这位知情人士透露,某车企为了测试车辆的减震性能,竟让一位身材丰满的女孩坐在车内进行实地体验,这一消息迅速在小范围内传播开来,引发了广泛讨论。无独有偶,上周某车企发布会上,两位媒体人的公开争执更是将这一行业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弄死你”这一口号更是成为了新的网络热词。
周末,一位资深汽车媒体人向笔者透露,即将到来的上海车展将成为观察这一行业乱象的绝佳窗口。他表示,观众已经开始将汽车行业视为一场闹剧,这种心态的转变无疑是对行业的一种讽刺。
近年来,汽车行业公关事件频发,从媒体起诉车企拖欠费用,到车企之间的黑公关互斗,再到媒体费用的拖欠成为行业吐槽热点,这一系列事件让汽车行业在公众眼中的形象大打折扣。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系列乱象的发生?笔者认为,流量成为了背后的主要驱动力。
首先,流量制造的虚假繁荣让车企和媒体都陷入了盲目追求数据的怪圈。如今,车企抱怨舆论环境恶劣,对手无底线进行黑公关攻击,但反思自身,是否也在大量使用水军和虚假流量?发布会数量的激增和媒体邀请的泛化,无疑加剧了这一乱象。
一位车圈资深媒体人指出,车企公关往往不直接向CEO汇报,而是置于CMO之下,由营销市场人员负责。这种设置导致公关工作往往以流量为导向,忽视了公关的本质——传递真实信息。公关与市场传播逻辑的差异,使得两者在资源分配上经常产生冲突,导致公关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笔者了解到,某次汽车行业发布会邀请了超过两千家媒体到场,场面壮观,但背后却暴露出诸多问题。媒体数量的激增导致邀请函泛滥,无论是美食博主还是马桶博主,只要有流量就被邀请。这种高度同质化的媒体邀请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也降低了行业的门槛。
发布会中数据造假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观看人数、弹幕数量等关键数据被大量注水,企业为了迎合领导喜好,不惜花费巨额预算制造虚假繁荣。公关部门从传递真相的部门变成了制造假象的部门,这无疑是对公关职业的极大讽刺。
那么,正确的媒体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在市场营销出身的公关领导看来,媒体关系似乎并不重要。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明星合作和事件营销来获取流量,而忽视了媒体深度内容的价值。然而,在车企的媒体库中,媒体和流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媒体有选择性地传递信息,而流量则为了金钱而办事。
笔者认为,不能将流量和媒体混为一谈。流量虽然能够带来短期的关注度,但缺乏深度和持久性。而媒体则通过深度报道和思考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因此,车企应该重新审视媒体关系,尊重媒体的价值和操守。
一位互联网圈退休的公关副总裁表示,如今是媒体关系的最好时代。因为双方可以平视对话,无需仰视或俯视。然而,在车企中,仍然存在大量漠视和鄙夷媒体的现象。这种态度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形象,也阻碍了企业与媒体之间的正常沟通。
笔者认为,媒体作为社会的第四权力,承担着监督社会、传递信息的重要职责。车企应该尊重媒体的价值和操守,与媒体建立平等、互信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共同推动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
最后,笔者想分享一个故事。有两个古色古香的地方,一个是镰仓,一个是某未具名的古镇。镰仓的街道上商铺林立,各具特色,网红店排队如长龙。而某古镇则截然不同,店铺卖的东西大同小异,缺乏创新。这种现象不仅令人失望,也反映了某些车企在产品和服务上的同质化问题。
车企应该从中汲取教训,注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避免陷入同质化的泥潭。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消费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