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之杰财报曝光:多元化失利,大股东减持股价却暴涨,真相何在?

   发布时间:2025-04-16 22:54 作者:冯璃月

银之杰(300085.SZ)近期公布的2024年度财务报告,揭示了这家曾以“6倍大妖股”和“减持收割机”等标签闻名的企业,其核心竞争力的严重缺失。

据财报数据显示,银之杰去年实现营业收入8.63亿元,较上一年度下滑15.02%;归母净利润为负,达到了-1.29亿元,同比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这一系列糟糕的财务数据背后,是公司重金押注的移动信息服务业务持续亏损,以及对外投资项目的连连爆雷,尤其是金融板块的巨额亏损,使得银之杰在过去四年间累计亏损额高达5.22亿元。

尽管业绩深陷泥潭,银之杰的多元化发展战略也未能取得预期效果,但这并未阻挡大股东们减持的脚步。更为戏剧性的是,去年实控人通过协议转让股份的举动,意外地与市场关于借壳、重组的炒作热点相契合,推动银之杰股价上演了一场绝地反击。

银之杰的多元化之路始于2014年,当时公司开始频繁并购,逐步构建起金融信息化、移动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三大业务板块。然而,从近几年的财务表现来看,多元化并未显著提升公司业绩,反而导致原本的金融主业加速萎缩。财报显示,去年三大业务板块营收均出现下滑,其中金融信息技术业务下滑最为严重,达到了38.08%。

具体到业务层面,2014年银之杰斥巨资收购亿美软通,意图在移动互联网数据服务领域站稳脚跟。然而,亿美软通自2021年起商誉爆雷,此后连年亏损,成为银之杰业绩的一大拖累。与此同时,银之杰通过增资收购等方式获得的跨境电商企业安科优选(原名科安数字),尽管在2024年实现盈利,但其所从事的电商业务营收也出现了下滑。

除了主业不振,银之杰对东亚前海证券的投资也未能带来预期回报。自2016年共同发起设立东亚前海证券以来,银之杰持有其26.1%的股权,但东亚前海证券自成立以来多数年份亏损,对银之杰的投资收益造成了不小的拖累。尽管银之杰去年宣布计划转让所持东亚前海证券股权以聚焦金融科技主业,但至今未有进展披露。

在业绩大幅下滑的背景下,银之杰的大股东们纷纷选择减持套现。自2021年起,几位创始人通过二级市场减持、大宗交易等方式大量套现。尽管2023年减持新规出台后实控人暂停了减持动作,但并未打消其卖股的决心。去年9月,银之杰实际控制人与卓海杭签署股份转让协议,拟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出让公司7%的股份,此举一度引发市场对大股东“绕道减持”甚至“卖公司”的猜测。

然而,正值A股并购潮起,坊间传闻接盘方卓海杭在金融领域颇具声望,似有借壳之意。这一消息迅速点燃了市场炒作热情,银之杰股价在短时间内暴涨数倍。尽管此后股价有所回调,但市值仍然居高不下。

在这场股价狂欢中,接盘方已收获巨大浮盈,而大量跟风的投资者则可能面临损失。银之杰的股价波动和业绩表现再次提醒市场,投资者应理性看待上市公司的发展前景和股价波动,避免盲目跟风炒作。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