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天价薪酬争议背后,如何打破地产中介周期性困境?

   发布时间:2025-04-28 17:41 作者:钛媒体APP

在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剧变之后,曾经与暴利紧密相连的行业标签逐渐褪色。恒大帝国的轰然倒塌和许家印的淡出公众视野,标志着房地产黄金时代的终结。然而,近期,中国最大的房产中介平台贝壳却重新成为舆论焦点。

贝壳的创始人左晖离世后,接棒的管理层在扭转公司业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高管们的薪酬水平却引发了广泛争议。据公开财报数据显示,仅现任贝壳CEO彭永东和执行董事单一刚两位高管,在过去三年内获取的薪酬总额高达十几亿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线房产经纪人的月薪往往只有数千元,这种薪酬差距触动了公众的敏感神经。

为了回应舆论压力,贝壳迅速发布公告,宣布彭永东将捐出900万股A类普通股,按当时收盘价计算,价值约4.4亿元。然而,模糊的捐款流向并未能平息众议。公告指出,这笔捐赠在承担相应纳税义务后,50%的税后资金将用于居住行业服务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医疗健康福利,另50%则用于应届毕业生等租客群体的租房帮扶。

尽管贝壳表示捐赠将惠及行业一线,但仍有观点认为,居住行业服务者自然包括贝壳内部员工,而租房帮扶则针对贝壳的新兴租赁业务,因此存在“左手倒右手”的嫌疑。不过,无论捐赠的最终利益落在何处,至少是对行业的一种回馈。

关于高管天价薪酬的源头,公众的目光多聚焦于巨额数字本身,而专业投资者则更关注贝壳在2022年录得亏损的同时,高管薪酬却大幅增长的现象。彭永东和单一刚在2022年的年薪分别增至4.75亿元和3.55亿元,而在2023年更是进一步上涨至7.13亿元和5.29亿元。贝壳解释称,这主要是由于高管股权激励的估值浮动所致,采用了会计准则中的直线摊销法,导致薪酬逐年上涨。

贝壳的股权激励计划是在2022年回归港股二次上市时制定的,受限于港交所政策规定。该计划旨在保证创始团队决策权不被资本稀释,采用了AB股架构。彭永东和单一刚因此获得了大量无业绩对赌的股权激励。这种架构在互联网企业中并不罕见,但贝壳作为兼具线上线下属性的地产中介,其快速崛起背后也有众多明星资本的助力。

然而,天价薪酬的诞生事出有因,投资者的情绪却真实存在。贝壳在美股上市时的市值已较最高点跌去近七成,这既源于整个地产行业的周期性调整,也与贝壳相对分散的股权架构下管理团队的保守策略有关。近年来,国内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均大幅下降,房地产经纪服务板块整体营收规模也缩水了20.89%。

尽管如此,贝壳在2024年第四季度财报中仍呈现出营收规模的爆发式回暖。然而,利润端却表现平平,陷入增收不增利的窘境。财报公布后,股价累计下跌22%,这或许成为引发高管薪酬争议的导火索之一。中介平台往往具有门槛低、人员流动大的特点,在市场交易规模缩水的情况下,一线经纪岗位首当其冲受到影响。

贝壳的核心业务存量房和新房收入虽然相对稳定,但分佣成本占营收的比重上升,导致利润跟不上节奏。一线经纪人员并未普遍感受到佣金上涨,甚至有店员反映店东责任制下没有底薪保障。这种不稳定的收入状态不利于长期培养专业人才,也难以扭转客户群体对中介人员的负面印象。

左晖过去所提出的“做难而正确的事”理念帮助贝壳在市场中脱颖而出。他打造的ACN经纪人合作网络旨在打破信息垄断,让每个环节都能拿到与贡献相匹配的佣金。然而,接班的彭永东所面临的行业下行周期与左晖时代的“野蛮生长”已大不相同。多次裁员后,ACN网络中的分佣环节不减反增,导致一线经纪人员的个体感受落差增大。

贝壳近几年的资本开支明显下滑,被外界认为错过了逆行业周期下巩固领先地位的机会。左晖有意切入的家装业务以及后来的租赁业务虽然增速可观,但贡献利润率仍较低,尚未形成足够的第二增长曲线。贝壳目前的股权分散状态也值得关注,新管理层核心共同占据的利润分配比例不足10%,这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管理市值的动力。

尽管如此,作为与左晖一同创业的伙伴,现任决策团队仍是比外来职业经理人更优的选择。对于舆论场的争议,匆匆回应的捐赠或许并非最佳决策。贝壳需要尽快甩掉内外包袱,多元化布局,撕掉与房地产共生的周期性标签,才能真正不负各方所望。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