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恒产者,始有恒心”,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产权与人心稳定之间的内在联系。然而,恒产的定义并非全民所有制,因其产权归属模糊,与个人无直接关联。
以华为为例,其早期实施的全员持股制度,使员工拥有股份,进而拥有私人产权,这不仅赋予了员工法定的分配权,也确保了市场经济的法治精神得以体现。相比之下,非市场经济体往往依赖于人治。
谈及恒产,于市场而言,唯有私人产权方能被视为真正的恒产。房产虽常被视作恒产,但因土地所有制的限制,其恒产属性大打折扣。城市改造、拆迁等因素,使得房产所有者的权益易受侵害。
某些学者以爱国之名,发表言论,无论其真实性如何,总能赢得掌声,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底色。然而,将中国文化的底板定义为红色,或许只是一种自我安慰。在信息时代,真相终将浮现。
声称全民所有制下的土地、矿山、资源等属于每个人,这一观点忽略了产权的重要性。若无分配权,所谓的“人人有份”便毫无意义。
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其股权即为恒产。然而,有关民营企业应离场的言论,以及对私有制的终极审判,无疑动摇了民营企业的恒心。若私有制被消灭,恒产与恒心也将随之消散。
民营企业的离场将导致中国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四亿工作岗位的丧失、中等收入群体的返贫,以及科技创新领域的滞后,都是不可忽视的后果。
面对这一困境,中国需寻找平衡之道,既要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又要保障社会稳定与就业。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智慧与决心。
总之,恒产与恒心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保护私人产权,确保法治精神,是维护经济稳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