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曙光谈化解债务:调整法人治理与投融资体制,是治本之策吗?

   发布时间:2024-12-16 15:03 作者:沈瑾瑜

在探讨国家与民族灵魂的深处,文化无疑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特别是在金融领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文化,被视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加速金融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面对银行业如何在这一进程中发挥特色,以及如何更有效地服务县域经济等关键问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王曙光提供了深刻见解。

王曙光教授,作为国内金融伦理学研究的先驱,同时倡导新旧动能柔性转换,对地方债务化解策略有着独到见解。在专访中,他不仅探讨了未来可能引领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还深入分析了房地产转型、地方债务处理、耐心资本培育等多个热点话题。

谈及新旧动能转换,王曙光强调“柔性转换”的重要性。他指出,北方许多重工业基地面临转型挑战,简单削减产能将严重影响经济和民生。因此,应通过技术升级和装备提升,实现减排和生态友好,而非一味削减产业。他提到,珠海航空展上的高科技产品,正是依托强大的钢铁和综合制造能力,凸显了传统产业的重要性。

对于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王曙光认为,随着“全球化红利”逐渐减弱,中国正转向以内循环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智能制造、光伏、电池技术等,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同时,航空航天、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等领域也将迎来快速发展。他指出,中国正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这一过程需要决心和勇气,同时注重降低社会风险、保障民生。

在房地产领域,王曙光认为,尽管传统增长引擎逐渐多元化,但房地产行业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养老地产、科技地产、文化地产等新型地产将成为新的增长点。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将为房地产行业带来新的机遇,产业形态将发生深刻变化。

谈及地方债务问题,王曙光表示,地方债务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风险也不容忽视。他赞赏近期中央与地方共同承担债务、积极化解风险的举措,认为这是完善央地财政关系、推动地方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他强调,在化解债务的同时,必须解决法人治理结构和投融资体制的深层问题,实现地方投融资平台的盈利和可持续发展。

对于耐心资本的培育,王曙光认为,这需要宏观层面的政策激励和微观层面的长期收益保障。他建议,国家应构建激励框架,促进资本向战略性产业流动,并确保投资机构能从长期投资中获得稳定收益。同时,对投资过程中的技术性失误保持一定的容忍度,鼓励央企等大型机构成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金融伦理方面,王曙光对西方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提出了反思。他认为,短期效用最大化并不等同于长期理性,中国的“义利观”更为合理。他强调,金融机构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做得越好,其社会声誉和信任度就越高,从而赢得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利润。这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在县域金融领域,王曙光指出,大行虽然具有科技、资本和人才优势,但在本地化能力上存在不足。他建议,大中小银行应形成合力,实现优势互补。然而,由于银行间财务系统难以对接等原因,这一愿景在现实中面临挑战。他呼吁国家层面进一步探讨大中小银行的分工与合作机制,以缓解县域金融市场的过度竞争问题。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