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红书平台上涌现了一股新的讨论热潮,众多自称“TikTok难民”的美国网友纷纷涌入,与中国网友就中美商业现象展开了热烈对话。在这场跨越大洋的交流中,一个备受瞩目的品牌——Shein,成为了双方热议的焦点。
不少美国网友好奇地询问,那家在美国市场火得一塌糊涂的Shein,其背后的工厂是否真的存在外媒所报道的劳工权益问题。然而,这一提问却让不少中国网友感到困惑,甚至有人误以为Shein并非中国公司。这种反应,其实并不意外。
事实上,Shein虽然起源于中国,但其主要市场面向海外,且总部已迁至新加坡。为了更深入地融入国际市场,Shein一直在努力淡化其中国背景。新加坡媒体报道称,Shein官方口径中明确表示自己是一家新加坡企业。更引人关注的是,Shein在向英国议会委员会提交的书面证据中,还特别指出其销往美国的产品不采用中国棉花。
尽管Shein对自己的身份定位有所调整,但其在海外市场的火爆程度却是毋庸置疑的。据Similarweb数据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Shein已成为全球访问量最大的服装与时尚品牌。从纽约的繁华街头到欧洲的各个角落,Shein都深受消费者喜爱。其凭借高效的上新速度和亲民的价格策略,在海外市场上所向披靡,不仅在美国快时尚行业登顶,在日本更是超越了优衣库,在法国也位居前列。
Shein之所以能在商业领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其背后有着一套独特的商业模式。海量上新、小单快反、超低价等组合式特征,构成了Shein的核心竞争力。其背后的中国供应链工厂能够根据订单迅速调整生产计划,而高效、低成本的供应链则是其保持低价的关键。
Shein的上新效率令人咋舌。有机构监测显示,其每日上新款数量高达数千至上万件,是行业竞品的上百倍之多。相比之下,以高效著称的ZARA每年仅推出1.2万个新款,每日平均上新不足33个。而Shein的价格却几乎只有H&M的一半,不到Zara价格的三分之一。这种上新速度和价格优势,让Shein在海外市场上如鱼得水。
然而,Shein的成功并非没有代价。其对供应链中每一个环节的效率、成本的极力把控,给供应链工厂和服装工人带来了显著的影响。虽然Shein的订单量大,但近年来工厂主们却普遍面临订单价格下降、工价被压低等困境。同时,Shein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一个小细节没做好就要返工,还可能不给额外费用。这直接导致工人虽然频繁加班,但工厂利润却越来越少,整个产业链都陷入了内卷和内耗的困境。
在原材料供应方面,Shein有着独特的优势。其服装的原材料中,化学纤维占比高达75.7%。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化学纤维生产国,为Shein提供了强大的议价能力,保证了原材料的供应和成本控制。然而,在服装制造环节,Shein与中国数千家工厂的紧密合作虽然形成了庞大而高效的供应链网络,但也让工人们陷入了高强度、低回报的困境。计件工资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但也让他们不得不面对长时间的工作和低微的收入。
在物流环节,Shein同样推行了严格的成本控制措施。分拣员们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货物分拣工作,以赚取微薄的收入。这种高强度的工作模式,虽然保障了商品的快速发货,但也让分拣员们身心俱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