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行业春节遇冷,模板化内容难再续流量奇迹?

   发布时间:2025-02-11 20:51 作者:朱天宇

在2025年春节档期,短剧市场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据行业数据平台DataEye统计,尽管有近2000部短剧扎堆上线,却未能激起观众的热烈反响,即便是明星助阵、平台力推的最热短剧《夫妻的春节》,其播放量也仅达到3.3亿,与去年同期的爆款《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7.1亿的播放量相比,显得黯然失色。

一位入行三年的短剧编辑王佟透露,春节前,业内普遍期待能复刻去年的成功,各大短剧公司和平台纷纷加大营销力度,试图打造又一个“春节档奇迹”,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现在的成绩,可以说是让人大跌眼镜。”王佟感慨道。

春节档的失利,表面上是因为作品质量未能打动观众,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短剧行业的内容生产模式存在问题。观众刘槐表示,他曾是短剧的忠实粉丝,但近年来,短剧内容逐渐模板化,剧情套路雷同,让他感到审美疲劳。“去年春节我追完了《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当时觉得剧情很新颖,但现在再看短剧,都是《八零》用过的老梗。”

王佟认为,短剧内容模板化是阻碍行业长远发展的主要障碍。他指出,短剧行业普遍追求快速回本,导致编剧们被要求快速出稿,踩中爆点,而忽视了剧本质量的打磨。这种快餐式的创作模式,不仅摧毁了编剧人才,也让短剧陷入了同质化的恶性循环。

为了应对这一困境,一些短剧平台开始尝试精品化战略。然而,所谓的“精品化”并未能真正解决行业的问题。刘槐表示,他期待红果短剧的整改能带来新鲜感,但结果却令他失望。“红果把已经上线的短剧改了个名字,删了点剧情,新上线的短剧虽然制作更精美了,但剧情却很无聊。”

短剧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制作成本水涨船高。据业内人士透露,去年冬天,横店的短剧制作卷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无论是造景、服装还是造型,都力求精美。然而,这种卷制作的现象并未能带来预期的回报。相反,由于编剧环节投入不足,剧本质量依然堪忧。

王佟指出,短剧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流量游戏”,营销投流成本往往占据了总成本的大部分。以《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为例,其制作成本虽然不高,但营销投流成本却占了充值收入的80%以上。这种重营销轻剧本的现象,不仅导致了剧本质量的下滑,也让短剧行业陷入了流量陷阱。

短剧行业的畸形发展,不仅影响了编剧的生存状态,也让演员和导演等人才纷纷逃离。王佟表示,一些优秀的编剧在打造出优质剧本后,往往会选择转向长剧领域发展。而演员和导演也是如此,一旦有了成绩,就会寻求向更广阔的影视圈发展。

以导演曾庆杰为例,他凭借高分横屏短剧《虚颜》《招惹》《念念无明》等作品在短剧界崭露头角,但随后他转向了长剧领域,执导了2024年的黑马影视剧《九重紫》。曾庆杰的成功转型,让不少短剧导演羡慕不已。

同样,短剧演员也面临着职业发展的困境。虽然头部短剧演员拥有最好的资源和待遇,但夸张和流水线式的演技要求,无法帮助他们磨练演技。因此,对于已经走到头部的短剧演员来说,不惜一切代价进入真正的影视圈才最重要。一位短剧演员透露,进组后每天工作18小时左右是常态,很多时候在拍摄时,是靠着意志力在说台词。

尽管各平台都在高呼“精品化”,但短剧行业依然深陷流量陷阱。王佟作为编剧,希望短剧行业能真正在供给侧进行变革,摆脱流量游戏的束缚,实现长远发展。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