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智驾逆袭,但“屠龙”之路才刚刚开始?

   发布时间:2025-02-21 12:04 作者:朱天宇

在科技行业的风云变幻中,地平线的命运轨迹犹如过山车般跌宕起伏。自去年十月登陆港股市场以来,这家智能驾驶芯片企业的股价走势并未如预期般平稳,反而迅速从高点滑落,甚至在年初跌破了发行价3.99港元。彼时,市场对其前景普遍持悲观态度,行业竞争的白热化以及高昂的研发成本导致的巨额亏损,都是笼罩在地平线上方的阴霾。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地平线的累计亏损额已超过226亿元。

然而,命运的转折往往在意想不到的时刻降临。春节过后,DeepSeek技术的横空出世如同一股清流,极大地降低了智能驾驶的技术门槛和算力需求,让业界首次意识到,国产芯片也能以更低的成本实现高阶智能驾驶。紧接着,比亚迪的“核弹级”智能驾驶发布会更是将地平线推向了风口浪尖。作为比亚迪的核心芯片供应商,地平线不仅借此机会大放异彩,其市场份额也有望实现稳健增长。

受DeepSeek和比亚迪的双重利好影响,地平线的股价如火箭般飙升,从年初的最低点3.32港元一路上涨至近8港元,涨幅超过120%。黑芝麻和文远知行等同行企业也搭上了这趟顺风车,股价实现了惊人的增长。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地平线等智能驾驶企业已经完全摆脱了困境。随着智驾成为各大车企竞相突破的关键领域,2025年被视为智驾赛道竞争最为激烈的一年。同时,头部车企自研芯片和智能驾驶系统的步伐加快,地平线等企业的生存环境日益严峻。

春节后的行业动荡也波及到了其他智能驾驶企业。曾经备受瞩目的智驾独角兽纵目科技,在融资至E轮后陷入停摆,700多名员工面临失业。图森未来广州总部的解散更是给行业敲响了警钟。智驾行业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Momenta创始人曹旭东甚至预言,到2026年,中国智驾公司将只剩下3家。

面对车企自研芯片的趋势,智驾公司们开始寻求新的出路。地平线已经开始了与车企深度协同的探索,开放硬件平台和工具链软件等资源,让车企能够基于此进行自动驾驶数据的采集和算法训练。然而,与华为的“四界”模式相比,智驾公司在合作中的参与程度和重要性仍有较大差距。品牌力的缺失成为智驾公司的一大软肋。

为了寻求长期发展,地平线等智驾公司开始将目光投向人形机器人等新兴市场。地平线从一开始就将自己定位为服务于机器人领域的企业,智能驾驶芯片业务只是其智能计算业务的一个应用场景。近期,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地平线等企业提供了新的增长机遇。地平线成立了全资控股子公司“地瓜机器人”,专注于消费级机器人的底层计算平台研发。

地平线还积极参与了具身智能创业公司的投资与合作。例如,近期完成近亿元人民币种子轮融资的维他动力公司,其创始团队中不乏地平线的前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地平线不仅是此次融资的领投方之一,还将在技术和资源上给予大力支持。这一系列举动表明,地平线正在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等新兴市场,以期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尽管人形机器人市场被视为未来的万亿级赛道,但其技术难度和市场成熟度与汽车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时,小鹏、理想等车企也纷纷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为地平线等企业带来了不小的竞争压力。然而,面对眼前的苟且和未来的星辰大海,地平线等智驾企业仍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