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面市场,这个千亿级别的庞大领域,正步入一个充满变数的博弈时代。一方面,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独居人口的增多以及懒宅经济的兴起,消费者对方便面等速食产品的需求持续升温。另一方面,外卖行业的冲击、方便食品产业的升级,特别是自热食品、预制菜等新兴品类的涌现,正逐渐削弱方便面的市场地位。
近年来,方便面市场销量增长的动力显得愈发疲软,难以重现十年前的辉煌。市场规模的扩张,更多依赖于产品的高端化和价格的提升。在这一复杂多变的调整期,方便面市场的新旧势力交锋愈发激烈,长期稳固的行业金字塔结构开始动摇。
2023年,白象方便面凭借出色的市场表现,成功超越今麦郎,跻身市场第三。而在白象身后,众多中小品牌也蠢蠢欲动,试图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中寻找新的突破口。方便面市场的竞争格局,正悄然发生变化。
回溯方便面的发展历程,这个依托于食品工业而诞生的品类,相对其他食品大类而言仍算年轻。上世纪50年代,华裔日本人安藤百福发明了方便面,解决了拉面馆排队等候时间过长的问题。随后,方便面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普及,中国也不例外。1970年,中国第一包方便面在上海益民食品四厂诞生,标志着中国方便面产业的正式起航。
进入80年代,中国方便面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珠海华丰、广东来利、河南南德等本土企业相继创立,新加坡的幸运方便面也进入中国市场。然而,当时的市场仍处于粗放式发展的草莽时代。直到90年代,随着康师傅、统一等台湾品牌的进入,以及日清等外资品牌的加入,中国方便面产业才迎来了真正的变革。
在高密度广告的轰炸下,康师傅、统一凭借红烧牛肉面、小当家干脆面等大单品,迅速登顶中国方便面市场,并稳坐至今。与此同时,中国方便面产业也迎来了超高速增长,年产量从1970年的200万份发展至2010年的501亿份历史峰值。
然而,方便面巨头们的好日子并未持续太久。2013年,中国方便面市场达到462.2亿份的销量巅峰后开始下滑。外卖行业的崛起、绿皮火车等交通工具的逐步退场,成为方便面销量下滑的主要原因。方便面在旅途中解决人们果腹需求的重要场景逐渐缺失,而在更广泛的日常生活中,外卖、自热食品等也取代了方便面的地位。
不过,从2018年开始,方便面市场迎来了新的转折点。特殊三年的影响以及之后的消费市场巨变,使中国方便面市场规模重回增长轨道。这一转变的背后,主要得益于传统方便面巨头的高端化策略以及中小品牌和跨界者的加入。
康师傅、统一等传统巨头纷纷推出高端方便面产品,如鲜蔬面、速达面馆、满汉大餐等,拉高了市场的定价区间。数据显示,中高端方便面的复合增长率远高于低端产品。随着市场逐步稳固,面对原材料价格波动,方便面巨头们相继提价,但提价对销量和市场份额的影响微乎其微。
与此同时,中小品牌和跨界者也纷纷加码方便面产业。阿宽食品的方便米线、方便粉丝,杨掌柜的粉面菜蛋,微念主导的螺蛳粉等新产品成为焦点。它们突破了方便面原本的使用场景、用户人群以及核心诉求,将方便面从基础功能性产品升格为高品质生活人群追求美食的目标之一。
在这些新势力中,白象的表现尤为抢眼。凭借产品创新、流量运营和互联网渠道,白象成功突破了高端化的桎梏,近几年在中国方便面产业中崭露头角。2023年,白象以12%的市场份额超越今麦郎,一举进入市场前三,成为方便面市场最大的变数。
如今的中国方便面市场,正从前些年双巨头+众多中小玩家的三层结构,演化成一超、三强、多大、众小的格局。康师傅稳坐方便面老大宝座,市场份额高达45%;统一的行业老二地位受到严峻挑战,市场份额下降至16%左右;白象则以12%的市场份额紧随其后;日清、五谷道场、阿宽食品等中型公司构成第三梯队;而跨界而来的方便食品玩家则构成第四梯队。
在未来几年,方便面市场将呈现三大看点。首先,康师傅能否凭借自己的优势稳住统治地位,并重回高速增长轨道?其次,白象能否借助产品创新、流量运营和互联网渠道的优势,进一步超越统一,终结双巨头长达30年的统治力?最后,本土品牌对非本土品牌的替代将如何深化?这些问题,都将成为方便面市场关注的焦点。
值得注意的是,方便面市场的变革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时间、需要创新、需要竞争。而在这个过程中,那些能够紧跟时代步伐、满足消费者需求、不断推陈出新的品牌,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