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ALL in AI,能否打破To C魔咒,超越DeepSeek?

   发布时间:2025-02-23 11:47 作者:苏婉清

在科技巨头的激烈角逐中,阿里巴巴(阿里)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押注人工智能(AI),特别是AI面向消费者(To C)的应用,以期打破过往在C端市场的困境,重塑估值逻辑。

近年来,阿里在B端市场的布局已初见成效,尤其是通过AI赋能阿里云,实现了显著增长。最新财报显示,2025财年第三季度(2024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阿里云智能集团营收达到317.4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然而,阿里并未止步于此,反而在通用人工智能(AGI)领域持续加大投入,该季度资本开支高达318亿元,环比增长80%。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透露,未来三年,阿里在云和AI基础设施上的投入预计将超过过去十年的总和,每年投入约1200亿元,相当于每天烧钱3.3亿元。

在硬件终端方面,阿里也取得了突破。据今年2月媒体报道,苹果公司与阿里达成合作,计划在中国推出Apple Intelligence服务,预计最早于5月发布。这一消息迅速点燃了资本市场,今年以来,乘着AI的东风,阿里港股暴涨68.08%,市值增长约1.07万亿港元,达到2.63万亿港元,约合人民币2.46万亿元。

尽管在B端和云业务上展现出优势,但阿里始终怀揣一个To C梦。过去,阿里在C端市场的尝试,如社交产品“来往”和协同办公工具“钉钉”的To C转型,均以失败告终。如今,阿里几乎All in AI,CEO吴泳铭亲自布局,进行了一系列人事和组织架构调整,意图打破To C“魔咒”。

为了加强AI To C业务,阿里进行了内部整合。去年11月底,吴泳铭任命前淘宝用户事业部和阿里妈妈负责人吴嘉回归智能信息事业群,担任总裁,专注AI To C业务的探索。随后,AI应用“通义”从阿里云分拆,并入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今年1月,吴嘉的管理范围扩大,统管以“天猫精灵”为核心品牌的To C硬件业务,并推进天猫精灵与夸克的AI能力融合,探索AI眼睛等新硬件方向。

阿里在AI To C领域的野心不仅体现在内部整合上,还表现在人才引进上。新加坡人工智能科学家许主洪加盟阿里,担任副总裁,负责AI To C业务的多模态基础模型及Agents相关基础研究与应用解决方案。阿里还在积极招募AI算法研究和工程方面的优秀人才,开放数百个岗位。

然而,阿里的AI To C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过去,由于业绩指标压力和大厂效率机器的惯性,阿里在C端市场的创新受到限制。尽管拥有云计算和AI能力的领先地位,阿里却未能推出像DeepSeek那样颠覆式的创新产品。通义APP作为阿里内部技术能力最强的AI大模型应用,由于缺乏清晰的盈利模式和与阿里云To B发展思路的不符,未能得到足够资源支持。

面对AI To C市场的激烈竞争,阿里终于觉醒,开始全力投入。夸克作为阿里内部少有的与DeepSeek有共通属性的业务部门,成为了阿里AI To C的“先锋”。夸克以年轻团队和“青训人才”为主,内部沟通成本低、配合默契,2024年累计下载量超过3.7亿,月活高于7000万至8000万。

夸克的成功让阿里看到了C端市场的希望,重燃斗志。然而,阿里在To C市场的挑战依然严峻。尽管在技术和算力上具有领先优势,但在产品思路和商业化路径方面存在短板。如何在保持技术领先的同时,平衡好商业化和用户体验,是阿里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夸克承载高层期望,部门文化是否会变形,通义APP如何定位并扭转颓势,都是阿里需要面对的新问题。

在AI To C的战场上,阿里正与时间赛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经验表明,一旦某个APP占据了用户心智和使用习惯,其他对手将极难逆转。留给阿里的时间窗口正逐渐收紧,阿里能否在AI To C领域实现突破,进而走向AGI,仍需拭目以待。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