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零售巨头沃尔玛在中国市场的策略调整引发了广泛关注。从要求中国供应商降价以应对美国关税政策的风波,到其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布局和门店调整,沃尔玛的一系列动作凸显了其在复杂市场环境中的灵活应变。
沃尔玛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二元”结构。一方面,其传统大卖场业务持续收缩,近年来已关闭超过140家门店,仅2024年初至今就关闭了至少23家。这一趋势反映出传统大卖场业态在中国市场的困境,消费者需求多元化、品质化趋势明显,传统大卖场面临严峻挑战。
另一方面,沃尔玛旗下的山姆会员店却在中国市场高歌猛进。自2017年起,山姆加速开店,去年一年新增6家门店,今年3月更是迎来了第54家门店的开业。山姆会员店凭借其高品质的商品和独特的会员制模式,赢得了大量中产消费者的青睐。2024年,山姆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高达1005亿元,占沃尔玛中国区总销售额的68%,单店业绩更是沃尔玛大卖场的12倍之多。
沃尔玛中国总裁朱晓静曾表示,沃尔玛在中国的发展必须有舍有得,学会放弃才能做到极致。这一理念在沃尔玛的业务调整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大卖场业务的收缩为山姆会员店的扩张提供了资源和空间,使得沃尔玛能够在中国市场形成更加清晰、差异化的业务布局。
面对中国新零售领域的变革,沃尔玛也在积极探索新的业务模式。近年来,沃尔玛对大卖场进行了全面升级,通过“超级”性价比、差异化商品以及全渠道零售,打造“精选一站式全渠道购物体验”。新一代门店中,随处可见的低价商品标签,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到划算的价格。沃尔玛与多个品牌合作研发定制低价商品,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成本,打造“商超领域的拼多多”。
在电商领域,沃尔玛也在积极布局。通过前置仓+即时零售的模式,沃尔玛中国的电商业务实现了快速增长。去年第四财季,电商业务大增34%,成为主要的增长动能。沃尔玛利用小程序和APP等线上平台,结合前置仓的高效配送,提升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沃尔玛在中国市场的策略调整并非一帆风顺。在要求中国供应商降价以应对美国关税政策的风波中,沃尔玛一度被舆论推上风口浪尖。尽管面临争议,但沃尔玛仍坚持推动供应商降价,并寻求与监管部门的沟通与合作。
在中国消费市场日益割裂的背景下,沃尔玛以“二元”结构策略和“四条腿”的业务布局,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一方面,沃尔玛大卖场通过低价策略攻占价格和效率;另一方面,山姆会员店以高品质商品和会员制模式赢得中产消费者的青睐。同时,沃尔玛还利用电商业务拓展线上市场,形成了多元化的业务模式。
沃尔玛在中国市场的策略调整和业务布局,不仅体现了其在复杂市场环境中的灵活应变,也为其在全球零售供应链上赚取利润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沃尔玛将继续在中国市场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和发展路径,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