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穿戴市场变局:手表热销背后,未来之路何在?

   发布时间:2025-04-10 16:10 作者:朱天宇

智能穿戴设备市场正经历着一次深刻的变革,从智能手环的风靡一时到智能手表的主导地位,再到针对不同年龄层用户需求的细分化趋势,这一系列变化不仅反映了市场的回暖,更深层次地揭示了行业结构的重塑。

近年来,智能手环逐渐淡出了主流市场。据Canalys数据显示,自2020年第三季度达到销售高峰后,智能手环市场便步入了持续下滑的轨道。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其出货量已缩减至约1000万台。这一变化并非偶然,智能手环因功能相对单一、与智能手表功能重叠,以及市场需求趋于饱和而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功能更为全面的智能手表,导致智能手环的市场份额被不断挤压。

在市面上,持续更新智能手环产品的品牌也在减少。以手机厂商为例,目前仅有小米、华为、荣耀和三星仍在推出新品。然而,这些产品也呈现出向智能手表靠拢的趋势。小米和三星的新品仍保留了智能手环轻巧、无感佩戴的特点,而华为和荣耀的新品则几乎完全转变为了简化版的智能手表。

智能手环的“失宠”并非无因。在功能上,智能手环已经触顶,其主打的计步、睡眠监测、来电提醒等功能已被智能手表更好地实现。随着用户对健康指标要求的提升,手环在传感器配置、显示尺寸、续航平衡等方面都面临瓶颈,无法满足“精确+综合”的新需求。同时,智能手环在审美和佩戴体验上也逐渐失去竞争力,其塑料感、低分辨率屏幕和有限交互能力难以满足年轻用户对“智能设备”的期待。

与此同时,腕上穿戴产品消费人群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市场儿童定位手表出货量超过1400万台,中老年用户对跌倒检测、血氧、心率等功能的接受度和购买力也在不断提升。青少年“刚需+监管”和老年人“刚需+健康”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然而,智能手表市场也并非一片坦途。尽管智能手表已成为厂商们纷纷布局的热门领域,但其天花板仍然很低。智能手表自诞生以来就承载着过高的期望,被视为“下一代腕上终端”、“健康守护者”、“AI助手”,但在现实中却陷入两难境地:既无法替代手机,又失去了轻巧工具的定位。性能、续航与功能之间的平衡问题一直困扰着智能手表的发展。

以Apple Watch为例,尽管其最新款Series 10引入了更强的S10芯片、更大的屏幕和更强的传感器,但续航时间仍然维持在18小时左右,几乎与第一代产品持平。这导致智能手表无法承载“全天候信息终端”的角色,更无法胜任AI交互、多任务运行、视频调用等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功能。

在系统与生态层面,智能手表同样存在短板。watchOS在苹果生态中虽然闭环稳定,但缺乏“杀手级应用”,应用商店的新晋应用寥寥无几。安卓阵营更是混乱不堪,Wear OS长期处于边缘状态,不同厂商自建自调导致生态碎片化严重。这限制了智能手表的应用生态发展,也影响了用户粘性。

智能穿戴设备在尝试融入AI技术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尽管各大厂商都在尝试将AI嵌入到手表、手环等产品中,但这些功能大多停留在“浅层优化”层面,尚未构成真正的产品跃迁。智能穿戴设备的算力上限、续航挑战以及屏幕尺寸和交互逻辑的限制都使得AI难以在穿戴设备上发挥真正的作用。

现阶段,智能穿戴市场的竞争已经从硬件参数的比拼过渡到“系统生态位”的争夺。华为强调“全场景多设备协同”,小米强调“人车家一体化生态”,OPPO、华米、vivo等则强调轻量系统、超长续航和专业算法。然而,所有品牌都面临同一个问题:智能穿戴产品的粘性究竟在哪里?

智能穿戴设备已经实现了大众化的普及,但尚未实现平台化的沉淀。它成为了许多人健康管理的入口,但尚未成为操作系统的中枢节点。未来,智能穿戴设备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真正的平台化、生态化发展,将是行业共同面临的挑战。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