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与AI融合,朱松纯教授详解中国路线:如何为机器注入“中国心”?

   发布时间:2025-04-18 17:52 作者:沈瑾瑜

在探讨文科与人工智能融合的未来时,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是:将文科“人工智能”化,是否会导致文科本质的消逝?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程朱理学与儒释道学说,能否为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注入独特的“智能哲学”?

近年来,随着ChatGPT、DeepSeek等大型语言模型的崛起,学界逐渐意识到数据驱动生成式AI的局限性,它们虽能模仿人类语言,却缺乏对因果逻辑、伦理道德及物理常识的深刻理解。对此,加州伯克利大学的斯图尔特·罗素教授曾强调,人工智能的发展应与人类价值观保持一致。在此基础上,朱松纯教授提出了“乌鸦范式”,主张通过价值函数引导智能体在少量数据、大量任务的环境中自主探索,而非依赖海量标注数据,这一观点强调了智能体应拥有类似儿童的本能价值观。

在东西方哲学对比中,东方文化中的“传承”与“包容”为通用人工智能的中国路线提供了独特的视角。2025年4月,人民邮电出版社在北京举办了《通用人工智能标准、评级、测试与架构》媒体见面会,本书主编朱松纯教授及其团队与多家权威媒体代表共同探讨人工智能的未来趋势。书中系统性地构建了“标准—评级—测试—架构”的理论框架,旨在为全球通用人工智能研究提供新的坐标系。

朱松纯教授在会上指出,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面临两大困境:理论定义模糊与评估体系缺失。为解决这些问题,他的团队在书中首次提出了“一个定义、两个完备性、三个基本特征、八个关键问题”的认知体系,旨在为全球通用人工智能研究建立标准化的测试与评级体系,为技术研发及应用提供参照系与行动指南。

在媒体问答环节,朱松纯教授分享了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开发的通用智能体“通通”的研发进展。这一智能体融合了多模态信息融合、自主任务规划等前沿技术,在通智测试中展现了广泛能力与巨大潜力,尤其在基础认知和成长任务上的表现已接近3至4岁人类儿童的水平,甚至在某些高级认知任务上超越了成年人类。

朱松纯教授还提到,传统的人工智能评测方法存在局限性,迫切需要建立标准化的通用人工智能测试与评级体系。本书不仅系统地给出了通用人工智能的目标、标准、评级、测试方法和理论架构,还为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除了上述内容,朱松纯教授还主编了另一本书《志在超车:智能网联汽车的中国方案》。该书同样聚焦通用人工智能的学科内涵与发展趋势,梳理了基于能力与价值双系统的通用人工智能认知架构与测试模式,为科技领域的管理者和投资者、专业研究人员以及大众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何将其与人类价值观相结合,以及如何利用传统文化的智慧推动其发展,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议题。朱松纯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无疑为这一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