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近期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详细阐述了我国一季度能源形势及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行的情况,并公布了一系列关于充电基础设施的最新数据。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底,我国的充电基础设施数量已激增至1374.9万台,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47.6%。具体来看,公共充电设施达到了390万台,而私人充电设施则更为庞大,达到了984.9万台。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充电设施也取得了显著进展,累计建成3.8万台,实现了对全国98%服务区的覆盖。
在充电站的建设上,我国已实现了除西藏、青海外,其他省份的“县县全覆盖”,全国县域充电设施覆盖率高达97.31%。更令人欣喜的是,已有13个省份实现了充电桩“乡乡全覆盖”,乡镇充电设施覆盖率也达到了76.91%。
为了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国家能源局联合多个部门,共同开展了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上海等9个城市以及30个双向充放电项目被选中,进行试点验证。这一举措旨在促进新能源汽车与电网的融合互动,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在公共充电桩的建设方面,自2024年年底至2025年3月,全国累计新增公共充电桩32.1万台,同比增幅高达75.3%。这一数据表明,我国在公共充电桩建设上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
从地区分布来看,广东省的充电桩保有量位居全国第一,达到了700255台。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也紧随其后,显示出经济发达地区在充电桩建设上的领先地位。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2025年一季度增量达11084台,增速高达37.97%,成为了一匹黑马。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也展现出了较高的增量增速。
在充电桩的功率分布上,低功率充电桩(60kW以下)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占比高达58.9%。这主要是因为低功率桩技术门槛低、成本低,适合早期充电桩的普及。而中低功率桩(120kW>P≥60kW和240kW>P≥120kW)则常见于城市公共快充场景,但整体占比仍低于低功率桩。高功率段(≥240kW)的充电桩则处于萌芽阶段,占比仅为6.7%。这主要是因为超快充技术的应用还受到电网容量、车辆兼容性以及投资成本等因素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