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达生物的两次判断

   发布时间:2024-11-04 10:05 作者:沈如风

文 | 氨基观察

过去一周,信达生物做出了两次判断。

首先公司基于出海风险、过去出海不成功的经验以及管理层成功创业的经历,做出管理层可以注资海外子公司Fortvita、全力出海的判断。

基于市场多样化的声音以及多方投资者的建议,信达生物又做出可以继续将Fortvita作为出海平台、但管理层此时撤回投资的判断。

不必纠结“对错”

客观来看,企业行为通常是基于信息、环境、经验做出判断决策,再进行验证、调整。

管理层的目标是基于其特定的战略出发。俞德超作为主要出资人参与Fortvita的定向增资,目的是释放出海的信心和决心。

信达生物作为过去十年中国最成功的创新药企之一,对于俞德超这样的企业家来说,或许往往更看重“成功”本身,这也正是其真金白银入股Fortvita的原因。

作为2021年就定下的十年战略,出海是信达生物的重中之重。

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取得预期成果,信达生物出海能力仍有待验证。

不少投资人在与信达生物交流的时候,都会提及一个核心问题:Fortvita有没有进展,未来能不能产生预期效果?

对于管理层而言,有职责去扭转这一切。但摆在眼前的客观现实是,创新药研发是一个长周期的事情,很难在短期内产生成果。

加之当前中国创新药企的出海环境愈发复杂:FDA的要求更为严格了,资本市场能够支持的力度减弱了……一系列因素导致,当前国内药企出海难度陡增。

在种种挑战之下,也就有了“增资事项”。通过真金白银的投入,俞德超希望向市场释放出海的信心和决心。

不过,相比于长远战略背后的不确定性,部分投资者目标往往更在于“确定性”。因此会把目光聚焦在“定增动作”本身,引发一系列关于合理性的讨论。

信达的抉择

在资本市场,类似“争议”并不罕见。

日前,辉瑞的大股东便公开抨击辉瑞管理层,并未履行“持续不断地进行突破性创新”的承诺,研发投资的回报率较低,管理层应该为这个局面负责。虽然,看起来辉瑞管理层的战略布局,并没有做错什么。

过去,我国创新药企因为发展阶段问题,类似问题并不多见。未来,随着规模药企的出现,经营层面越来越复杂,需要作出更多应对动作的同时,无法避免面临类似问题。

简而言之,在双方动作都是正确的前提下,如何解决“一致性”问题,可能是所有药企需要考量的。某种程度上,信达生物的抉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参考。

在传统行业,类似冲突的解决之道,往往是忽视中小股东的声音。不过,信达生物作出了相反的选择:倾听机构股东的同时,没有忽视中小股东的声音,尊重他们的意见。

在争议发生之后,信达生物并没有选择回避,而是第一时间选择了沟通。10月29日,信达生物通过电话会议的方式,对增资事项作出了解释。

即便如此,部分投资者仍然抱有疑惑,而信达生物选择:继续解决问题,尊重每一位中小股东的声音,最终作出了“终止定增”的决定。

在企业超速发展的过程中,既要以业务为核心,但也要尊重每一位陪跑者,信达生物的核心价值观十分明确;对于其他股东来说,这场争议过后,也有了更多确定性。

不变的初心

从海外MNC的崛起历程来看,最不缺的就是“争议”。但事后来看,非理性的“争议”往往不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更关键的重心还是经营质量,这也是决定国内药企内在价值的核心逻辑。

信达生物也会如此。接下来,市场对其后续的关注重心,会回归到基本面。这一逻辑下,可能意味着纠偏动作的发生。

在Fortvita定增方案出炉后,信达生物股价出现了非理性下挫:跌幅超20%。但实际上,其稳健发展的趋势并没有改变。

10月29日,信达生物发布三季报显示,报告期内收入为23亿元,在规模较大的基础上仍保持了40%的高增速,反映了其国内业务的稳健。财务数字背后,我们能够窥探两大趋势:

第一,大单品信迪利单抗的增长仍在继续,适应症扩充逻辑仍然存在;第二,信达生物构筑的高效的研发、商业化等综合能力,正在迅速“裂变”,其获批产品组合已经扩充至11款。

也就是说,信达生物有能力向许诺的200亿营收目标迈进。

当然,决定信达生物长期价值的,一方面需要国内业务的稳健,另一方面仍离不开海外业务的推进。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努力都不会被忽视。对于包括信达生物在内的药企来说,关键在于坚持做正确的事情,拓宽视野,思考更广阔的世界,这正是创新药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