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To B战场:云大厂吃肉,AI创业公司艰难求生

   发布时间:2024-12-10 18:37 作者:钟景轩

在AI行业的激烈竞争中,一场关于大模型To B市场的较量正在悄然上演。近日,智谱Agent OpenDay会后,面对媒体关于To B业务进展的询问,CEO张鹏仅以“还行吧”简单回应,透露出市场竞争的严峻态势。

今年,智谱等AI创业公司纷纷投身于大模型的激烈角逐中,与百度、阿里、腾讯和字节等巨头同台竞技。然而,这些创业公司的命运似乎早已注定,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重在参与”而告终。在这场反巨头围剿的战役中,AI公司们陷入了自证的困境,不断通过发布会和新品发布来吸引B端客户,但面对云大厂的先天优势,这些努力显得苍白无力。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某日期,在中国招投标公共服务平台上以“大模型”为关键词检索到的中标数量约有200条。其中,四大云厂商中标数量达98个,占总订单量近50%,并拿走了11.12亿元的订单金额,分食了大部分国企、政企市场。云大厂的算力订单价格具有碾压性优势,同时,他们还能将大模型功能与云、数据库和SaaS等打包进解决方案,既摊平了云基建成本,又增加了谈判砝码。客户对合作过的云厂商存在路径依赖性,这也让AI创业公司面临更大的挑战。

更为严峻的是,云厂商在To B市场也打起了价格战,以低于友商一半的价格拿下订单,进一步挤压了AI创业公司的生存空间。AI创业公司的先发优势逐渐褪去,服务同质化严重,与大厂相比差距不甚明显或被超越。2024年大模型To B市场的大局似乎已定:云大厂吃肉,AI公司喝汤。

从财报中不难看出,各云大厂已将AI和大模型提升至战略层面。阿里云通过大模型和AI产品带动云收入,实现了营收和利润双增。百度则在AI和大模型上表现得更为激进,从发布大模型到AI化改造都走在了前列。尽管百度在基建层积累不如阿里深厚,但通过聚焦大模型和AI应用,实现了AI收入的显著增长。腾讯则相对保守,倾向于在行业形势明朗后再进入,但也在积极将AI融入生态中。

在中国大模型市场尚未充分发展的背景下,充满了不确定性。客户对大模型和AI功能的需求基础尚不完备,开发者也缺乏稳定性。现阶段,对大模型产生真实、持续而稳定需求的主要来自政企客户。云厂商凭借在G端市场的渠道、经验和客户优势,轻松拿下大量订单。根据公开数据追踪,今年以来,百度云、阿里云、腾讯云和火山云在大模型相关中标情况中均表现出色,但云大厂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

尽管云大厂在To B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但AI创业公司仍在努力寻找突破口。他们凭借突出的单项能力,如大模型训练调优、多模态等,在一些细分领域中与云大厂同台竞技。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AI创业公司之间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与大厂的差距也越来越小。云大厂通过价格战和标准化服务输出,进一步挤压了AI创业公司的生存空间。

在这场大模型To B市场的较量中,AI创业公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不仅要与云大厂竞争,还要应对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服务同质化的困境以及价格战的压力。未来,AI创业公司需要找到新的突破口,以差异化服务和技术创新来赢得市场认可。

与此同时,云大厂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增长点。他们通过整合大模型、云、数据库和SaaS等资源,提供软硬一体的客制化解决方案,满足B端客户的复合型需求。这种一站式服务不仅提高了客户满意度,也进一步巩固了云大厂在To B市场的地位。

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AI创业公司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他们既要看到云大厂的强大实力和市场优势,也要看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和潜力。通过不断创新和突破,AI创业公司有望在To B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