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割肉”零售业务,225亿亏损背后,新零售战略何去何从?

   发布时间:2025-01-07 11:51 作者:朱天宇

近期,阿里巴巴集团(简称阿里)在资本市场上的动作频频,引发了广泛关注。短短一个月内,阿里宣布了两项重大资产出售计划,分别是将银泰百货和高鑫零售(旗下包含大润发、欧尚等品牌)的股权进行转让。

具体来看,12月17日,阿里发布公告,宣布将所持有的银泰百货全部股权转让给由雅戈尔集团和银泰管理团队组成的买方财团,交易金额约为74亿元人民币。紧接着,在次年1月1日晚,阿里再次发布公告,宣布以131.38亿港元(约合12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将所持高鑫零售的全部股权转让给德弘资本。

根据公告内容,这两笔交易对阿里而言,均带来了不小的财务损失。其中,出售银泰百货预计将产生约93亿元的亏损,而出售高鑫零售的预计亏损更是高达约131.77亿元。两笔交易合计,阿里预计亏损总额将达到约225亿元,这一数字也被市场戏称为“割肉”甩卖。

事实上,阿里的这一系列动作,是其在新战略调整阶段加速“减负”的缩影。自2023年以来,阿里进入了全新的战略调整期,开始聚焦电商和云+AI两大核心业务,快速收缩非核心资产,尤其是线下零售资产。此次出售银泰百货和高鑫零售,正是这一战略调整的具体体现。

回顾历史,阿里对银泰百货和高鑫零售的收购,曾是其推进“新零售”战略的重要一环。早在2014年和2017年,阿里就通过两次大手笔的投资,成为了银泰百货的最大股东。而在2017年和2020年,阿里又相继入手高鑫零售,累计投资金额超过500亿港元。彼时的阿里,正轰轰烈烈地推进“新零售”战略,希望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打造全新的零售模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线下零售资产逐渐成为阿里的负担。在阿里的财报中,银泰百货和高鑫零售所属的“所有其他”业务板块,近年来业绩表现并不理想。尤其是高鑫零售,其营收和利润均出现下滑,成为拖累阿里整体业绩的重要因素。

面对这一局面,阿里选择了快速“甩包袱”。在出售银泰百货和高鑫零售之前,阿里已经明确了聚焦主业的决心。自2023年4月起,阿里进行了全新改组,将集团分拆为“1+6+N”结构,并明确将电商业务和AI科技作为最关键的两大发展方向。此次出售非核心资产,正是为了更加聚焦于这两个核心业务。

从财报数据来看,阿里的电商业务和AI科技确实展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在最新一季的财报中,阿里的国内电商业务淘天集团贡献了超过40%的收入,而海外电商业务则实现了29%的高速增长。同时,阿里云智能集团的营收和利润也呈现出稳健的增长态势。

尽管阿里的新零售探索并未完全成功,但这一战略在过去确实为阿里带来了不少收益。通过对新零售的布局,阿里补上了零售布局的“最后一块拼图”,推动了线上销售率的提升,并吸引了更多大品牌入驻淘天。阿里在新零售探索中积累的数据驱动运营、智能化技术应用等经验,也在其他业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尽管阿里选择了阶段性放弃新零售战略,但并不意味着其完全放弃了线下零售市场。在未来,阿里仍有可能通过其他方式重新布局线下零售市场,以更加灵活和高效的姿态应对市场竞争。

对于此次出售银泰百货和高鑫零售的接盘者来说,这也是一个不错的机遇。雅戈尔集团通过接手银泰百货,能够进一步回归时尚主业;而德弘资本则能够发挥其在消费赛道的特长,为高鑫零售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阿里选择聚焦主业、加速边缘化新零售业务,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财务损失,但从长远来看,这将有助于阿里提升盈利能力、保持核心竞争力。

随着阿里不断剥离非核心资产、优化业务结构,其组织规模也将进一步缩减。这将使得阿里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提升运营效率。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