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欲时代下的消费困境:年轻人,你的未来谁来守护?

   发布时间:2025-02-09 03:19 作者:沈如风

当前社会正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低欲望消费时代,各类低成本的生活选择层出不穷。在一线城市繁华的CBD区域,竟出现了售价12元的荤素搭配自制快餐,茶百道推出了2.9元的亲民酸奶,而蜜雪冰城更是祭出了一元冰杯的超值优惠。

餐饮市场的数据揭示了更为严峻的现实。某知名奶茶连锁品牌在短短三个月内关闭了超过1600家门店,利润大幅下滑近60%。据统计,短短两个月内,全国至少有1万家茶饮店消失,这其中包括高端品牌如喜茶、奈雪,以及以性价比著称的蜜雪冰城。

品牌门店的平均存活周期已从过去的两三年急剧缩短至两三个月,茶饮行业的破产倒闭潮愈演愈烈。事实上,这不仅是茶饮行业的困境,整个国内餐饮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残酷的末轮淘汰赛。今年上半年,几乎所有消费行业的头部企业利润都出现了大幅下滑。

在北京,年营收超过200万的餐饮企业,其利润率下降了近90%,低至0.37%。这意味着,一桌客人消费300元,企业纯利润仅约1元。不是生意冷清,而是利润稀薄。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普遍低迷,各行业纷纷陷入价格战。曾经一杯30元的奶茶还需排队数小时的场景已成过往,如今,9.9元、8.8元的咖啡奶茶随处可见。

就连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快餐巨头也推出了十元以内的汉堡,塔斯汀、华莱士更是将价格压低至五元以内,这样的价格几乎无法覆盖经营成本。为何这些头部企业还要做亏本买卖?麦当劳CEO克里斯在电话会议上坦言,中国内地市场竞争激烈,高价产品已不符合当前的消费趋势。

9.9元的汉堡虽无法立即盈利,但能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价格锚点,塑造品牌“质优价廉”的形象,为未来盈利或其他产品的销售铺路。市场已进入淘汰赛的白热化阶段,大品牌降价至小餐馆水平,利润也随之消失。失败者黯然离场,幸存者则依靠低价策略艰难维系。

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消费者手头拮据。一杯奶茶二三十元,一点卤味五六十元,水果更是动辄上百元,生活成本不断攀升。人们似乎对金钱失去了概念,将这些高消费视为理所当然。然而,打车30元相当于半个月的地铁费,一杯星巴克40元等同于一整箱牛奶,一顿火锅200元则等同于一斤鸡翅、五斤猪肉、30个鸡蛋、十斤大米外加一桶油,足够一个成年人一周的口粮。

工资的涨幅远远落后于生活成本的上升,消费能力受限只是问题的一方面。缺乏消费时间更是年轻人消费意愿下降的重要原因。加班、调休、996工作制盛行,带薪休假制度难以落实,打工人连假期不回工作消息都难以实现,何谈消费?

更令人无奈的是,2024年上半年居民收入持续下滑,外卖骑手和网约车司机数量激增,银行、教师等行业薪资普遍下调,年轻人既无法躺平,又难以卷动。虽然过去四年中国人共向银行存入了58万亿元,人均存款超过四万元,但消费形势并不乐观。

2024年上半年,影视业票房大幅下滑,旅游业80%的上市公司业绩亏损,航空业四大航空公司全部亏损,餐饮门店倒闭数量超过百万,是2022年全年的两倍。四个一线城市六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急剧下降,均创2023年以来新低。年轻人不买房、不买车、不结婚、不旅游,甚至减少餐饮消费。

专家们困惑不解,为何无论采取何种措施都无法有效激发消费需求?刺激消费为何如此艰难?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消费者囊中羞涩。专家关注的是数据,而普通人面对的是生活。消费者的决策基于对未来生活的预期。

无论储蓄率有多高,增长率有多快,只要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就会选择储蓄以备不时之需。消费低迷的原因无非是收入不足、债务压力大、预期不佳。消费能力受限,消费意愿自然下降。

消费并非仅靠刺激就能实现。要实现消费主导经济,必须让更多人具备消费能力。富人倾向于储蓄和投资,而普通人则更倾向于解决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因此,政策利好应更多倾向于低收入群体,以激发他们的消费潜力。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