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动汽车行业的风云变幻中,小鹏汽车的故事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剧集,其掌舵人何小鹏正努力引领企业走出一条曲折却又充满希望的重生之路。
近年来,小鹏汽车面临的挑战接踵而至,从产品战略的摇摆不定,到内部管理效率的低迷,再到研发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这些问题如同一座座大山,压得这家成立已十年的企业喘不过气来。外界不禁质疑,小鹏汽车是否真的能够跨越“新手村”,迈向成熟与稳健。
然而,就在外界对小鹏汽车的未来持悲观态度之际,该企业却仿佛一夜之间焕发了新生。凭借mona03和p7+两款车型的热销,小鹏汽车的销量实现了质的飞跃,从月销万辆的挣扎,一跃突破两万、三万大关。2025年初,小鹏汽车以单月交付新车30350辆的佳绩,同比增长高达268.88%,力压理想汽车,重新夺回了造车新势力领头羊的位置。
在资本市场,小鹏汽车的表现同样令人瞩目。自2024年8月以来,其股价近乎翻倍,在新势力阵营中一骑绝尘。但这份突如其来的成功,并未完全打消外界的疑虑。人们开始猜测,这是否只是偶然爆款的胜利,还是小鹏汽车真正实现了自我革新?毕竟,在2023年,小鹏也曾因大众入股和高性价比产品G6的推出而短暂辉煌,随后却又因G6销量下滑而再次陷入困境。
此次小鹏汽车的转变,似乎带有一种熟悉的韵味。从效仿小米的三场发布会,到从对标思维向用户思维的转变,再到雷军的那句“你只想做董事长,不想做CEO”的鞭策,小鹏汽车的每一步都似乎在向雷军致敬。而雷军式的亲力亲为、大刀阔斧的内部改革、极致的用户思维,以及可感知的产品特性,都让人不禁联想到刚刚因直播被封禁的雷军。对此,小鹏高管在播客节目中回应称,外界的联想或许源于好的方法总会有殊途同归之处。
尽管此次成功带有与以往不同的气息,但小鹏汽车仍需证明,这是否能够成为其持续复制的模板。从另一个角度看,小鹏此次的胜利,更像是内部管理与战略思路拨乱反正的结果。然而,未来的路还很长,小鹏的焦虑远不止于内部。
在智能化体验方面,小鹏汽车正面临来自比亚迪等竞争对手的强劲挑战。比亚迪以“智驾平权”为口号,将高阶智能驾驶功能装载至7万元价格带的产品上,引发业界震动。小鹏汽车的股价在消息公布后暴跌8%,足见其所受影响之大。在供应链、组织文化以及销售体系等方面,小鹏汽车仍有诸多短板需要补齐。
回顾小鹏汽车的历史,2022年无疑是其低谷之年。财报数据显示,该年度四季度小鹏汽车仅交付新车2.22万辆,同比下滑46.8%;净亏损达23.6亿元,同比扩大83%。2023年上半年,其交付量同样不容乐观,同比下滑39.9%,亏损同比扩大16.8%至51.4亿元。港股股价也跌至上市以来的最低值。
而老G9的失利,更是将小鹏汽车推向了深渊。这款被寄予厚望的30万元级车型,因定价混乱和配置复杂而遭遇用户退订潮。内部管理混乱的问题也由此暴露无遗。面对如此困境,何小鹏不得不亲自上阵,推动自上而下的变革。长城汽车元老王凤英的加入,与顾宏地、何小鹏共同组成了全新的决策层,开启了小鹏汽车的重生之路。
在变革的过程中,何小鹏似乎找到了那个关键的“线头”,正一步步修补着企业的“短板”。Mona03与p7+的成功,让小鹏汽车暂时摆脱了危机。但重构的过程仍需一次次胜利来验证。目前看来,虽然小鹏已经踩下了原有惯性的刹车,但专属于它的“方法论”仍然不够清晰。
在营销和产品策略上,小鹏汽车开始展现出雷军式的风格。从模仿雷军穿工服下工厂,到发布会PPT的像素级模仿,再到产品思路上的用户思维转化,小鹏汽车似乎正在成为小米的“致敬者”。而雷军对于营销的重视,也让小鹏汽车尝到了流量的甜头。G6续航测试的争议营销、MONA M03上市前的抖音话题战,都让小鹏汽车的社交媒体互动量暴涨。
然而,小米显学的极限也开始显现。在简单题逐渐被学完之后,小鹏汽车是否会受到反噬,目前仍不得而知。对于mona而言,“价格屠夫”策略的代价同样明显:品牌溢价能力被严重稀释。而面对华为系、比亚迪等竞争对手的追赶,小鹏汽车的优势和标签正在逐渐消磨。
在出海方面,小鹏汽车同样遭遇了现实狙击。欧盟反补贴调查导致其柏林充电桩项目延期,北美市场对数据安全的严苛要求也让XNGP智驾系统的落地举步维艰。何小鹏“2025年海外销量占比50%”的目标,在逆全球化浪潮下面临巨大不确定性。
驶出泥潭的小鹏汽车,能否真正站稳脚跟,仍需时间的检验。面对比亚迪等巨头的智驾领域入侵,以及华为、小米等技术储备雄厚的品牌的下场竞争,小鹏汽车需要证明自己的不仅仅是流量和性价比,更是穿越周期、持续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