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消费市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正以全新的姿态融入人们的生活。从手中的奶茶杯身到身上的潮流服饰,再到日常使用的茶具,非遗元素无处不在,不仅为这些日常用品增添了文化底蕴,更推动了消费的持续升温。
据统计,国内非遗相关企业数量已接近14万家,而在2023年,淘宝天猫平台的非遗产品成交额更是突破了千亿大关。这一数字背后,是新生代传承人和青年创意者的不懈努力,他们将非遗元素与现代设计巧妙结合,掀起了一股非遗消费的新浪潮。
在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中,年轻群体成为了重要的推动力量。他们不仅购买非遗产品,更是通过创意和实践,让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例如,杭州85后的米酒酿造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杜鹃,将米酒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相结合,打造出备受追捧的“情绪治愈”佳酿。在她的酒馆里,顾客不仅可以品尝到传统的米酒,还能通过DIY的方式,将水果、鲜花等融入米酒中,享受一份独特的饮酒体验。
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创意与科技的结合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苏州非遗宫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传承人费志涛将传统灯彩与现代台灯设计相结合,创造出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灯彩台灯。这一创新不仅让灯彩走进了更多家庭,还通过高科技手段提升了生产效率,拓展了市场空间。
然而,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尽管有不少非遗项目通过文创产品焕发新生,但仍有部分非遗面临着产品没市场、“变现难”的困境。对此,余杭非遗馆主理人郭孟凡认为,只有让非遗走进日常生活,才能真正实现传承与保护。他通过引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作参与体验、手工艺品衍生销售等模式,让非遗文化更加贴近消费者。
在郭孟凡的带领下,余杭非遗馆打造了一个名为“三亖拾研SUSTAIN”的共创空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及民间手工艺人、文创设计师等搭建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非遗传承人能够与市场更紧密地结合,将传统技艺转化为符合现代审美的产品,从而实现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在“三亖拾研”团队的推动下,不少非遗项目成功实现了“破圈”。例如,余杭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富梅与团队共同研发的文创产品磁吸剪纸材料包,成为了市场上的热销产品。这一产品不仅保留了剪纸艺术的精髓,还通过创新设计满足了现代消费者的需求。
通过创意、科技与市场的结合,非遗文化正在以全新的面貌走进人们的生活。这不仅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未来,随着更多年轻人的加入和市场的不断拓展,非遗文化必将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