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情人节的临近,互联网上的“送礼物”服务再次成为焦点。各大电商平台和社交平台纷纷推出相关功能,试图抓住这一节日商机。从圣诞节、新年到春节,再到即将到来的情人节,每个节日都成为了这些公司推广“送礼物”服务的战场。
在情人节前夕,淘宝特意推出了“情人节礼物选购指南”,其中包含了“送女友礼物榜”和“送男友礼物榜”等热门榜单,为消费者提供购物参考。同时,微信小店的部分商家也在商品标题中加入了“情人节礼物”等关键词,以此来吸引更多流量。
回顾过去,从去年圣诞前夕微信开始灰度测试“送礼物”功能,到多家平台在蛇年春节前相继跟进,这一服务逐渐成为了社交与电商结合的新趋势。对微信而言,该功能能够巧妙地将微信小店及其商品融入社交场景,助力商品推广;而对淘宝等电商平台来说,这不仅是体验上的升级,也是一种创新的营销手段。
然而,商家和消费者对此的看法却不尽相同。一位经营多平台的食品商家透露,送礼并非日常高频需求,而是依赖于节日。自1月下旬以来,虽然他的店铺接到了不少“送礼物”订单,但这些订单对整体销量的提升作用有限。即使是那些专注于礼品市场的商家,也表示订单数量并不多。
无论是淘宝还是微信,“送礼物”服务中由收礼方填写地址的规则,也引发了一些争议。这不仅降低了送礼的惊喜感,还可能在售后环节引发问题。如果商品存在质量问题,只有收礼方才能申请退款,这给送礼方带来了额外的麻烦。例如,一位88VIP用户就遇到了朋友操作退货的尴尬情况,而且还要承担退货运费。
这股“送礼物”风潮始于2024年12月中旬,当时微信小店运营团队宣布进行灰度测试。随着圣诞节、新年和春节的临近,部分用户确实存在送礼需求,加上该功能与微信红包的异曲同工之妙,被调侃为“微信蓝包”,迅速成为一种新颖的社交表达方式。随后,淘宝、京东等平台也相继推出了类似功能,借助节日进行营销。
经过小范围验证后,“送礼物”功能开始大面积推广。在蛇年春节前夕,微信将该功能入口提升至聊天页面的工具栏内,并增设了“群发礼物”和“礼物抽奖”等功能。马化腾、张小龙等高管也在大年初一亲自站台,以“礼物抽奖”的方式为员工送出礼品,以示关怀。
微信发布的春节数据显示,休闲零食、糖果/巧克力、毛绒/布艺类商品是用户送礼的热门选择。多个品牌也借此机会实现了销量的增长。然而,随着节日氛围的淡去,“送礼物”功能的日常需求也显得不足。微信指数趋势显示,最近30天内,“送礼物”关键词的搜索峰值出现在1月26日,随后迅速下降并趋于平稳。
对于商家而言,“送礼物”功能更适合那些专注于礼品市场的店铺。其他品类的商家由于日常送礼量不多,针对性备货的难度较高,利润也不够稳定。因此,许多商家对该功能持观望态度,打算在明年春节期间尝试一下,但对于其他节日则没有规划。
除了节日需求外,“送礼物”服务的购物体验也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不少用户吐槽了微信小店商家不发货或货不对板的情况,以及淘宝送礼订单的退换货问题。一位用户通过微信小店下单后,发现商品迟迟未发货,询问商家却得不到回复,最后只能让朋友申请退款。另一位用户则遇到了退货时需要支付退货运费的情况,这与赠送礼物的初衷大相径庭。
因此,为了提升购物体验,适合通过“送礼物”功能下单的商品可能只剩下那些来自品牌店铺的、质量有保障的标品。对于平台和商家而言,如何优化该功能、提升用户体验、吸引更多消费者,将是未来需要面对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