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迅猛推进,“AI+”时代仿佛一夜之间降临,引领着资本市场的新风潮。众多与之相关的概念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乘风直上。
据观察,A股市场近期内涌现出大批翻倍甚至数倍增长的股票,这些股票的强劲表现直接推动了重仓相关概念的基金净值飙升。数据显示,截至2月20日,年内已有不少基金的净值涨幅突破了50%大关。
其中,鹏华碳中和主题混合基金与永赢先进制造智选混合基金的表现尤为抢眼,净值涨幅分别高达65.79%和62.15%。这两只基金的优异表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机器人概念股的重仓布局。从基金季报中可以看到,截至2024年底,这两只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几乎全部是机器人概念股。自去年9月底以来,这些重仓股的股价普遍实现了两倍以上的增长。
然而,尽管这些公司的股价涨势喜人,但从基本面来看,其静态估值已经处于较高水平。市场对其的热捧更多是基于对未来的乐观预期,这也反映了在产业趋势兴起时,市场对概念股的狂热追捧。
回顾历史,当前市场追捧的“AI+”概念与10年前的“互联网+”概念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当前的市场动态,我们不妨借鉴当年“互联网+”概念股的经验与教训。
自2014年起,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传统行业的变革,“互联网+”概念股因此备受瞩目。随着杠杆资金的涌入,一场围绕“互联网+”的牛市应运而生。在那场牛市中,众多重仓成长股的基金净值实现了大幅增长。据统计,从2014年初至2015年6月12日的市场高点,超过230只主动权益基金的净值上涨了150%以上,更有55只基金的净值涨幅超过了200%。其中,工银信息产业混合基金的涨幅更是高达332%。
深入分析这些领涨基金的盈利根源,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几乎都采取了重仓成长股的策略。一位基金经理回忆称,起初大家主要投资于成长风格的股票,但为了在同类排名中脱颖而出,后来逐渐将持仓集中到弹性更大的创业板成长股,并最终聚焦到创业板中的互联网金融概念股。随着牛市的深入发展,基金的持仓风格愈发极致。
然而,好景不长。2015年6月牛熊转换后,市场经历了多轮大幅调整。绝大多数成长股直到2018年底才开始止跌回升。而那些在牛市中领涨的基金,在2015年中至2018年底期间,净值均遭遇了大幅回撤。在牛市中涨幅超过200%的55只基金中,有37只基金的净值腰斩,另有3只基金的净值跌幅甚至超过了70%。
相比之下,部分基金管理人并未盲目追捧热门概念,而是坚持稳健的投资策略。例如,当时还在东方资管的陈光明,在牛市中虽然显得寂寞,但凭借对上市公司基本面的深入研究,在随后的几年中实现了业绩的强劲反弹。
如今,“AI+”概念股的火爆场景与当年的“互联网+”概念如出一辙。尽管每次的市场走势不尽相同,但历史总是押着相似的韵脚。那些习惯于在牛市中短期追涨并在市场高点加仓的投资人,很可能会面临巨大的亏损风险。
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选择持仓风格极致的基金无疑是对择时能力和人性的双重考验。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人性的弱点依然难以克服。在“AI+”时代,恐惧与贪婪的故事或将继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