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拟立法促中国电池企业技术转让,避免欧洲成“组装工厂”

   发布时间:2025-02-24 10:22 作者:赵云飞

近期,环保组织“交通与环境”发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报告,指出欧洲在与中国电池制造商的合作中面临着沦为“组装基地”的风险。这一警告基于对中欧电池合作现状的深入分析。

报告中强调,当前中国电池巨头与欧洲汽车制造商之间的合作主要聚焦于短期的电池供应,而在技术和知识的共享方面则显得尤为不足。这种合作模式不仅限制了欧洲企业获取关键技术的机会,还可能对未来的产业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交通与环境”组织的高级总监朱莉娅·波利斯卡诺娃警示道,若欧洲不设定更高的合作标准,将难以从合作中汲取核心技术,最终仅能扮演组装角色。

面对这一挑战,欧盟正酝酿一项法规修改计划,旨在要求享受欧盟补贴的中国电池企业在欧洲设立工厂时,必须向本地企业转让知识产权。尽管这一要求的力度相较于美国的同类措施较为温和,但仍被视为欧洲在提升自身电池生产能力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欧盟目前正对相关法规进行全面评估与修订。

法国综合理工学院的研究员马克·阿罗切特对这一举措表示了支持。他强调,在整个电池开发的价值链中实现技术转让对于欧洲企业至关重要,尽管起步较晚,但这将极大地加速欧洲企业的产能提升进程。

据悉,欧盟的这一政策意向已初步体现在去年12月启动的一项总值达10亿欧元的电池开发补贴项目中,明确要求接受补贴的企业需进行一定程度的技术转让。这一政策不仅针对电池行业,未来还可能扩展至其他获得补贴的绿色产业领域,标志着欧盟在推动本土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决心。

业界普遍认为,欧盟的这一系列举措旨在平衡国际合作与本土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确保在全球化背景下,欧洲能够在关键技术领域保持自主性和竞争力。

同时,这也引发了对中欧未来合作模式的广泛讨论,如何在保障双方利益的同时,促进更深层次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成为中欧双方共同面临的课题。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电池行业作为新能源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欧盟的这一政策调整,无疑将对全球电池产业的竞争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尽管存在诸多挑战与不确定性,但中欧双方均表达了通过加强对话与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电池产业健康发展的积极意愿。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