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科技界,每当一个行业步入洗牌的关键时期,总会有行业大佬挺身而出,发表对未来格局的预言。这样的言论不仅是对自身企业的警醒,更透露出一种深植于心的自信——预言者相信,最终胜出的名单中,必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回顾过往,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曾在2015年断言,未来3-5年内,手机市场将仅剩2-3家主要玩家。而在汽车领域,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也在今年的两会上表示,中国新能源车企的最终存活数量可能不超过7家。近期,智能驾驶领域的明星企业Momenta创始人曹旭东也加入了这一行列,他预测到2026年,中国智驾公司中将只有3家能够脱颖而出。
从技术实力和市场占有率来看,Momenta的这一预测并非空穴来风。当前,国内仅有华为、Momenta、百度Apollo和元戎启行四家公司实现了端到端大模型的量产,而能够实现“一段式端到端”量产的更是仅有华为和Momenta。这一技术被视为更接近人类驾驶思维的前沿突破,能够显著减少数据处理延迟,更好地应对复杂驾驶场景。
随着今年各大车企智驾成果的集中爆发,背后的第三方智驾公司也逐渐浮出水面。其中,Momenta的曝光度尤为高。它与比亚迪合作开发的天神之眼A/B系统,以及助力广汽丰田铂智3X成为首个实现“全场景无图智驾领航”的合资车型,都彰显了其在智驾领域的深厚实力。
事实上,Momenta早已是智驾领域的“隐形冠军”。据佐思汽研数据显示,2024年1-10月,Momenta在城市NOA第三方智能驾驶市场的份额超过60%,以压倒性优势位居榜首,华为HI模式紧随其后,占比近30%,其余公司总共仅占约10%。
Momenta的脱颖而出,得益于其在技术路线上的差异化布局。它坚持L2和L4“两条腿并行”的策略,更早也更多地积累了民用车智驾量产经验。这为其连续拿下合资车企合作订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比亚迪的强劲推动下,以及广汽丰田铂智3X和东风日产N7等更多量产车型的陆续上市,Momenta的市场份额预计将迎来新一轮爆发。
然而,Momenta的“另类”之处远不止于此。与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急于上市的同行不同,作为头部阵营的一员,Momenta至今尚未完成IPO。尽管其最近一笔融资要追溯到2021年的C+轮,但Momenta似乎并不急于搭上资本市场的“末班车”。曹旭东曾表示,公司每年百亿级的研发投入,大部分都来自业务收入。
不过,第三方智驾公司与车企之间的合作并非一帆风顺。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衡,无论是话语权和利益的反复拉扯,还是面对车企智驾自研以及竞争对手的冲击,Momenta都面临着巨大挑战。
Momenta的成功,得益于其务实主义的发展策略。它很早就开始了“一个飞轮+两条腿”的战略布局——飞轮是数据驱动,一条腿是量产自动驾驶,另一条腿是L4级别的完全无人驾驶。为了实现规模化的L4级自动驾驶,Momenta认为首先要进行L2级业务的量产,以积累数据和经验。
这一策略让Momenta更早地实现了技术变现。通过与车企的技术合作,Momenta能够覆盖掉绝大部分研发投入。在融资不易的过去几年里,这是穿越周期最务实的手段。同时,由于早期不涉及硬件业务,Momenta的毛利润相当可观。
与竞争对手相比,Momenta更注重数据驱动。它更像是一家数据公司而非智驾公司。通过数据驱动自动化解决问题,是Momenta实现规模化L4的必经之路。据内部测算,量产L4需要1000亿公里的数据积累。因此,Momenta的野心是通过量产自动驾驶卖出1000万台车,从而获取海量数据来推动完全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
Momenta的全面加速始于花费三年走完0~1的阶段后。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1~10的阶段跨越。进入2025年,Momenta成为行业中第一家进入量产10~100阶段的自动驾驶公司。目前,它已获得超过70个量产定点项目,同时在开发的量产车辆有数十个。
在过去几年里,Momenta的朋友圈主要囊括了上汽集团、通用汽车、丰田、奔驰等合资和外资车企。随着比亚迪、奇瑞等中国品牌的加入,Momenta也开始在国内市场崭露头角。Momenta之所以频频成为合资和外资车企的“救命稻草”,既有技术实力的原因,也有一定的运气成分。
面对新能源转型和智驾领域的“大象转身”难题,合资和外资车企最缺的就是时间。引入第三方智驾供应商自然是不二之选。而Momenta凭借更多的量产经验和能够帮助车企快速落地产品的能力脱颖而出。同时,由于华为和大疆在国际关系上的敏感性不利于后续技术在国际市场的沿用,因此Momenta和地平线更多地瓜分了这部分庞大的市场份额。
Momenta的乘用车前装智能驾驶解决方案Mpilot具有高度可定制化的特点,可以适配十余种主流的智能驾驶芯片和不同的传感器方案。同时,它提供的本土化开发也极具竞争力。目前已在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地建立了本土化团队。因此,在短时间内Momenta的海外优势还将继续保持。
在国内市场,随着Momenta逐步具备规模化优势,它在成本上也实现了更多优化空间。尤其是在20万价位段已经形成一定优势。这一点从比亚迪的合作中就可看出。比亚迪在成本端向来极致压缩,选择采用Momenta方案必然有成本角度的考量。
另一个例证是日前上市的广汽丰田铂智3X。这款车型将单颗英伟达OrinX+单颗激光雷达的高阶智驾打到了14万左右的价格区间,背后同样有Momenta在智驾成本控制上的助力。铂智3X发布当晚就在行业内引发了轰动,上市1小时内订单量就超过一万台。
然而,进入洗牌期阶段的国内智驾领域正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一方是以“蔚小理”和小米为代表的智驾自研车企;一方是以华为为代表的生态整合型公司;另一方则是Momenta等其他第三方智驾公司。这种竞争格局为Momenta带来了更多挑战。
尽管Momenta在城市NOA市场份额占比优势突出,但其劣势也同样明显。首先,“软硬一体化”正逐步成为智驾公司未来竞争的差异点。地平线已经充分验证了“芯片+算法”模式的可行性。而Momenta虽然在这方面有过布局但并不太顺利。其成立的芯片子公司“新芯航途”目前仅完成天使轮融资,尚未有实质性进展。
同时,Momenta配备城市NOA技术的量产车型在销量上相较竞争对手还有较大差距。这将影响其数据驱动的“宏观愿景”并拖慢技术优化迭代的脚步。Momenta主要业务集中在智驾解决方案上,业务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多业务协同带来的整体竞争力。在面对市场波动尤其是核心客户产生变动时,其抗风险能力还有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