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春风本应带来生机盎然的气息,但对于预制菜行业而言,这股春风似乎并未带来多少暖意。2025年初的几个月里,预制菜领域的投融资活动几乎停滞,鲜有头部企业或知名风投机构再向这一板块投入重金。
在315消费者权益日,预制菜再次成为舆论焦点,却并非以正面的形象出现。某知名连锁餐饮品牌因预制菜“菌落超标”问题被市场监管部门重罚,这一事件不仅让行业颜面扫地,更让消费者对预制菜本就脆弱的信任雪上加霜。
预制菜行业的领头羊安井食品的日子同样不好过。在预制菜概念炙手可热的2021年,其A股市值一度攀升至约680亿元,但如今市值已缩水450亿,净利润也呈逐年下滑趋势。预制菜,这个曾被资本捧上神坛、被誉为“厨房革命”的宠儿,如今却面临着“科技与狠活”的质疑,市场前景堪忧。
回望过去,预制菜赛道曾是何等的风光无限。新品牌仅凭一纸PPT就能轻松融资,老牌食品企业纷纷转型入局,就连互联网公司和房地产商都试图跨界分一杯羹。融资消息频传,产业园遍地开花,预制菜仿佛成了新时代的“财富密码”。
然而,这一切的繁荣景象都在2024年遭遇了“速冻”。年初的“槽头肉”事件让消费者信心大挫,预制菜的安全问题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紧接着,“预制菜进校园”的争议更是让舆论一片哗然,教育部最终出面定调“不宜推广”,为这股热潮泼了一盆冷水。
资本的反应最为迅速,一旦发现风向不对,便纷纷撤离。2024年全年,预制菜行业的融资事件数量骤减至个位数,二级市场更是哀鸿遍野。截至年底,A股44家预制菜概念股的总市值较年初蒸发了近750亿元。
在这场寒冬中,预制菜行业的玩家们纷纷陷入困境。曾经的“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营收净利双降,加盟商纷纷撤资;手握大客户的千味央厨净利润同比暴跌超四成;即便是表现相对稳定的安井食品,市值也大跌超三分之一,增速明显放缓。而那些根基不稳的中小品牌更是挣扎在生死线上,整个行业的“造富神话”瞬间破灭。
预制菜的这股寒气首先影响到了其主要的客户群体——餐饮B端。过去,为了追求降本增效,连锁餐厅几乎将预制菜作为标配。然而,随着消费者对新鲜食材的追求日益增强,餐厅老板们开始意识到预制菜可能带来的风险。南城香、兰湘子等品牌纷纷宣布拒绝预制菜,乡村基、老乡鸡也默默减少了预制菜单。一场“反预制菜”的风潮悄然兴起。
然而,在餐饮B端市场遭遇冷落的同时,预制菜却在家庭C端市场找到了一丝生机。尤其是在节假日家宴或工作忙碌的晚餐时段,预制菜提供了一种便捷的解决方案。对于不擅长厨艺或时间宝贵的年轻人来说,预制菜成为了他们的“救星”。然而,即便如此,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满意度仍然不高。超六成的消费者仍然偏爱现炒菜肴,对预制菜的口感和安全性持怀疑态度。
预制菜的争议根源在于工业化逻辑与传统饮食文化、现代健康焦虑之间的碰撞。预制菜失去了中餐独有的“锅气”,口感千篇一律且往往过咸过油。消费者对预制菜中添加剂的担忧也始终挥之不去。菌落超标、劣质原料、滥用添加剂等丑闻频出,让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信任度降至冰点。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预制菜行业中的信息不透明。餐厅使用预制菜却绝口不提,超市里的预制菜包装往往只强调便利性,对加工工艺和添加剂的使用情况含糊其词。消费者在购买预制菜时连基本的知情权都无法保障,这种不透明的操作让消费者感到被欺骗和剥夺。
在“添加剂焦虑”和“锅气”执念的双重夹击下,预制菜行业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是能够通过自我革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还是在消费者的集体怨念中逐渐消失?留给预制菜行业的时间或许真的不多了。